聲音檔,網址如下。據說,用google chrome來聽較佳。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9KdkXF-D62sTHlkTWVvVFBXbk0&usp=sharing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講記02

 

主講人:溫金柯

 

地點:象山淨苑

 

日期:2013.07.27.

 

 

 

壹、復習前講

 

今天是我們講《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的第二次。

 

第一次的時候,我們大概講了它的題目、它的作者、它的翻譯者,還有它的一些簡單的背景。

 

我簡單地再敘述上一次講過的一些重點。

 

一、釋論題: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的「優婆提舍」就是佛陀有所說後,弟子再做一些詮釋,是一種體裁,叫做優婆提舍,它是一種註解。可是這種註解,不是逐字逐句的註解,而是一種總體性的掌握的註解。

 

在印度現存梵文的《無量壽經》有兩種,一種叫小經,就是比較短的,一種叫大經。小經翻譯成漢文,就是我們每個星期三念的《阿彌陀經》,這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而大經現存的有五本,從後漢一直到唐朝、宋朝都有人翻譯,所以它至少有五次被翻譯。但是,一般來講,大經和小經其實大意是一樣的,都在講極樂世界的情況。

 

讀過《阿彌陀經》(小經)的人都知道,它大概的內容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對舍利弗說:「有一個極樂世界,那是一個如何如何莊嚴的世界。」然後接下來說:「那裡有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如何如何,那裏的眾生又是如何如何」,講完之後就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是說:「我說了以後,你們相信的人,要能夠發願到極樂世界去吧!」,重點大概就是這樣子。

 

而大經也是一樣。大經基本上是在介紹,極樂世界是怎麼出來的。就是在很久遠以前,有一個國王,出家以後叫法藏比丘。他出家的時候發願要建設一個完美的淨土,他觀察很多不同的世界以後,就選擇並設計了一個最完美的淨土;這個淨土非常地莊嚴、非常地美好。他發了這個願之後,經過了很長久的修行之後,他的願都已經完成了。接下來敘述那個極樂世界是如何如何,有點類似《阿彌陀經》所講的。聽聞以後,阿難生起了信樂之心,就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願見阿彌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對他說:「你現在對著西方禮拜!」於是阿難就禮拜,在禮拜以後,由於佛的威神力加持,極樂世界的莊嚴就出現了,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到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然後就再一次敘述極樂世界的情形是怎麼樣、怎麼樣。

 

簡單地說,這兩部經基本上的內容大致是這樣。

 

世親菩薩註解《無量壽經》,他這一部短短的論,基本上就在講這個經到底在說什麼呢?他開頭先作了這個詩〈願生偈〉,「偈」就是印度式的詩。然後,再以散文的文體把詩做解釋。也就是,他透過這個詩和對這個詩的解釋,就把《無量壽經》到底在說什麼的意思說完了。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子。

 

 

 

二、釋願生偈

 

(一)歸敬頌

 

我們上一次基本上逐字逐句解釋到了〈願生偈〉的第一大段。

 

簡單地說,這個詩偈的第一句是『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這個就是我們剛剛講過的,在大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說完極樂世界的莊嚴之後,阿難所說的「我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句話,本論的作者也說出了同樣的話。『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這句話等於是重複了阿難的那一句話,對不對?表達了願生!

 

這個也是回應了小經裡面所說的,『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當你聽完《阿彌陀經》的最正常反應就是:「世尊!你說的世界太美好了,我發願要往生那個極樂世界!」

 

所以《無量壽經》的真正意涵、佛說這個經的目的,就是要聽聞的人發願:「願生極樂世界」。本論的第一句就破題,表達了「我聽了這個以後,我也發願。」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的其中的一個名號。因為阿彌陀佛的意思,有無量光、無量壽,還有無礙光…。在大經裡面有講到總共有十二個名號。他的名號有一兩個字母的轉變,而有意義的轉變。這一部論的作者最重視的叫做「無礙光如來」,他的光是可以遍照到十方世界,全部都沒有障礙。他叫做「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事實上就是阿彌陀佛。因此,第一句的意思就是:「世尊!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願生安樂國」。

 

接下來,第二句是『我依修多羅 真實功德相 說願偈總持 與佛教相應』。這一篇詩叫做〈願生偈〉,略稱是〈願偈〉,而「修多羅」就是「經」的意思。他說,我根據《無量壽經》(或是《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或是這一部經)當所說的內容來總括。『說願偈總持』,總持就是總括的意思。總括其意,然後『與佛教相應』,意思是說,我是根據這個經來解釋、來說的,

 

上次講過,這兩句叫做「歸敬頌」,皈依、讚歎、禮拜,然後表達自己的立場。譬如說,我今天說的是「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而不是歸依基他的,諸如耶穌基督之類的,要表達我的歸敬是什麼,我所根據的是什麼。

 

前面這兩句大概是這個意思。

 

 

 

(二)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

 

這整篇詩大致分成三段。我們上一次講的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是從『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一直到『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 阿彌陀佛國』,講的是極樂世界的莊嚴。我們今天要從『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開始,這第二大段是在講阿彌陀佛。第三段是『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這四句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

 

第一大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器世界莊嚴,第二大段是講阿彌陀佛的莊嚴,第三大段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的莊嚴。

 

我們上一次講完了極樂世界莊嚴的第一個大段。

 

極樂世界的莊嚴,偈中講了很多,真正的要點就在前面剛剛我念的那幾句:『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這是一個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子?它的性質是什麼?它是超過三界道,它不在三界,它不在輪迴。

 

什麼叫三界?三界就是輪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就是一個輪迴的世界,就是有貪著、會變動的世界。而極樂世界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它是無為的,它是涅槃的,它是不生不滅,它是永恆的。它沒有貪著,它是清淨的,它不會再輪迴,不會再變動。所以極樂世界就是一個清淨的世界,是一個永恆的、清淨的世界,簡單來說,是沒有貪著的世界。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是說,這個世界的量體是非常非常廣大的。它不是一個小的世界,它是一個無量無邊的世界。意思是說,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其實也是被它包含在裡面的。因為它是無量無邊的,它的體性是超越三界的,而它的量體是遍一切處的。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是說,這個世界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是從八正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所謂的戒定慧,就是你有正見、你有正當的行為、你有正當的持戒、你有正當的修禪定、你有正當的智慧,而生出來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從修行而來的,以及從大慈悲而來的。

 

八正道,是你透過這樣的修行,而心清淨的方法。大慈悲是什麼?是幫助別人透過這樣的戒定慧的修行,而也得到清淨。所以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其實就是從修行來的。這個修行是誰的修行?就是佛的修行,佛已經完成了他的修行。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就是說,極樂世界還有另外一個特質,就是清淨的、光明的。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會覺得看到光明、覺得光明。那其實是由我們清淨的本心而生起的。那個清淨本心的光明就是佛的光明,也就是極樂世界的光明。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子。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就是說,極樂世界都是寶貝。讀《阿彌陀經》,我們可以看到它一直在講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有七寶樓閣…,什麼東西都是寶貝。它是貴重的,它不是粗糙的,它是令人喜愛的,它是令人滿足的,它是美的。就是它具足珍寶性,具足妙莊嚴。「莊嚴」其實就是漂亮的意思。我們佛教的習慣,不喜歡講「漂亮」,而喜歡講「莊嚴」。「具足」就是「所有的」;「具足珍寶性」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所有的一切都跟寶貝一樣,很珍貴,都是很美的。這裡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說,極樂世界雖然是涅槃界,涅槃是什麼?沒有美的、沒有醜、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也沒有骯髒,也沒有乾淨,可是在這個同時,它是清淨的,它是美的。大致上是這樣講的。

 

後面的內容基本上都在重複,就是詳細的說明有哪些方面「具足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的內容。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講了,就略過去了。

 

由此可見,如果讀《阿彌陀經》我們可以看到,它當中所講的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亭台樓閣、天雨曼陀羅華、樹木、…,它的種種美麗,其實就是「具足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的意思,就是說它的美好。

 

那麼,極樂世界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佛教有這樣的觀點,就是,所有的眾生都活在一個相對性的世界裡面。

 

也就是說,佛教有六道輪迴的觀念,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牲、有人、有阿修羅、有天道,這些眾生就是一個輪迴的相狀。那麼,為什麼人所看到的世界跟地獄眾生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中間的差別是從哪裡來的?

 

舉一個簡單的譬喻,譬如我們跟我們家的貓咪。貓咪雖然跟我們活在同樣的一個空間裡,可是它覺知的世界跟我們覺知的世界其實是不一樣的。貓咪它的眼睛、它的嗅覺、它的觸覺以及它的存在的狀態,跟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存在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有些東西貓感受得到、覺知得到,而人感覺不到。同樣的,有些我們人類知道的事情它不知道,它完全沒辦法體會。

 

我簡單的講一個例子,貓絕對沒辦法感受到「馬英九」。我們活在一個這樣的政治結構裡面,對我們來說,「馬英九」他是我們的總統,我們知道「總統」是什麼意思。可是貓,在它的世界裡面,它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對它而言是不存在的。對不對?好。又譬如,有些東西雖然是一樣的,卻是感受卻不一樣;譬如說貓對於它的父母親的感覺跟我們人類對於父母親的感覺,乃至於對於祖先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每一個眾生由於他的心的不同,所以他看出去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那麼,他的心為什麼不一樣呢?總括一句,就是這是他的業報。他過去生的很多很多的行為,造成他今天是這樣的一個心,造成他的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貓的狀態跟我們人的狀態不一樣,所以它覺知的世界也會不一樣。

 

重點在於,佛教認為,人類跟其它的畜牲或是餓鬼的差別在於,人類是特別聰明的,人類特別能夠比較同理的理解其他眾生的情況,譬如人會比較同理的理解畜牲道、餓鬼道,或是天界。我們比較能夠知道、覺知、或是推想他們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的狀態。

 

我們雖然活得比天道苦,可是人類可以透過修練,透過貪欲的捨離而達到寂靜的狀態,而去體會到:原來一個沒有貪欲的天界的存在,是一個怎麼樣的心,天人所覺知到的世界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又譬如說,人類由於貪欲或憤怒,他去體會到或感受到,地獄跟餓鬼是什麼。餓鬼是什麼?餓鬼就是貪心的狀態。一個不斷的、恆常的處在貪心的狀態,就是活在餓鬼道的眾生。餓鬼是什麼?他的欲望很大很大,可是他所能得到的福報卻很小很小,他就變成餓鬼。他很想吃,但他永遠吃不到。餓鬼道,佛經裡面形容他的肚子很大,但肚子裡面是空的,脖子很小,很想吃。但即使所有好吃的東西吃下去以後,因為嘴巴有火,所以一吃就變成炭,會變得難以下嚥。

 

你可能會說,事實上沒有餓鬼道,那其實是在形容貪心人的狀態,而把它客觀化了。可是佛教不是這樣認為。佛教認為,如果一個人,由於他在做人的時候很貪心,那麼他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後,他就會轉世成為那樣的狀態,那個狀態就是一個餓鬼的狀態。

 

那人類呢?有時候活在天界,有時候活在餓鬼,有時候活在畜牲。畜牲是什麼?愚痴。整天只知道吃,只知道找男女朋友,那就是比較類似畜牲。那地獄是什麼?就是憤怒,恨人、恨人…,就是不斷的被傷害。其實是想要傷害別人,可是卻不斷的被傷害,上有刀山、下有油鍋,被逼迫。

 

佛經裡面還有一個譬喻叫做「一物四境」。就是說,同樣是水, H2O那種東西,天界的人因為內心很滿足、很寧靜,所以他們的看到的水像琉璃,也就是說,他純粹欣賞它的美。那人類呢?人類所見的水就是可以喝的,對不對?它可能很好喝或可能不好喝,總而言之,它是水。那魚類呢?對魚類而言,水就是它的宮殿,所以魚類對於水的感覺就跟我們不一樣。餓鬼呢?餓鬼看到水就是濃血,就是很臭,臭不可聞。同樣是水,天界看起來是很乾淨的琉璃,可是餓鬼看到的就是濃血,臭不可聞的東西。同樣的東西,一個人看起來是乾淨的,另一個人看起來是髒的。為什麼?這是因為他的內心和他的福報所感召的。

 

同理,我們講那麼多的目的,是要說明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莊嚴。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真正的意涵是什麼?就是一個成佛的人,也就是一個解脫的人,一個把所有的善事、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禪定,全部都具足圓滿了;全部的好事,全部都做盡;他具足了所有的善業,具足了所有的智慧,所以他理當有完美的福報和完美的不執著。完美的福報和完美的不執著就是他的內心,就是他的自內證。所以一個佛陀,就是說具有完美的福報和完美的不執著的智慧的人,而他活著的那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當我們聽到這個以後,我們自然會嚮往那個世界。譬如生起這樣的心願:「啊!原來我可以不活在跟人家小情小愛、斤斤計較的世界裡面。我不要去傷害別人,我不要為了我的需求去做壞事。」而學習到不執著,乃至於隨分隨力的做善事,積聚你的福報,並且在這同時,既沒有執著,又有福報。這個就是我們走向跟佛陀一樣的路。佛教的修行,簡單來講其實就是這樣。

 

:上師講過:「我了無遺憾,世界也了無遺憾。」其實也就是一個極樂世界的象徵?

 

答:對!沒錯!所以當我們說:『世尊我一心 歸命十方界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此中其實有一種智慧性的抉擇,知道「原來人可以這樣」,或者是「我們的清淨本心原來就具足這一切」的時候,我們就會對那個有一點嚮往。而那個嚮往就是佛陀所說的,清淨本心是眾生原來就有的。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如果照這樣子講的話,那麼,會去極樂世界就不在於你念多少次的佛號了。對不對?

 

答:沒錯。

 

所以就是應該是你內在的顯現,對不對?

 

答:對!下面會講到。

 

 

 

(三)極樂世界的佛莊嚴

 

〈願生偈〉的第一段先讚歎極樂世界的國土,接下來讚歎這個世界裡面的主角--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華台』,我上次有大略的講過這一句。『無量大寶王』,大寶王指的就是佛,他是一個做主的,所以他是王。這個「大寶」,就是說這個王,具有無量的珍寶,是很莊嚴的。因為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他的色身,他的其他種種,都是無量、都是珍寶。『微妙淨華台』,我們上次有說,這是祂也的座台。譬如說,我們現在坐的是蒲團,而佛,則是有一個微妙的、清淨的蓮花組成的一個台子。我們上次有開過一個玩笑,就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坐在蓮花上面,那個蓮花會怎麼樣?

 

答:塌下去!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象徵。象徵什麼?印順導師的《往生淨土論講記》講過,蓮花象徵人的心體。因為蓮花是從汙泥裡面長出來的一個清淨芬芳的東西,所以它就像人的心。人的心是從具足煩惱的世界當中,透過修行長出來的一個清淨的美好的東西,所以它象徵了人的心,而且這個心花已經開了,已經非常莊嚴了。佛陀是站在那個蓮花座上,或是坐在那個蓮花上,象徵他是修行有成的一個狀態,所以叫做『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貳、繼續前講(以下的章節續第一講)

四、釋願生偈 

(三)極樂世界的佛莊嚴(續)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

 

接下來,『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就是說佛陀的相非常的美好,而且佛是有光的,而這個「光一尋」,「一尋」其實是不太大的,可能只有一尺。可是大家都聽過,阿彌陀佛的光是無量無邊的,對不對?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燈泡只有這麼大,可是它的光是不是可以照很遠?這個是沒有妨礙的。

 

佛經裡說,釋迦牟尼佛也有光,據說有些人可以看的到。因此,釋迦牟尼佛平常就有光,包括走來走去的時候就有光。佛陀打坐的時候,或是說法的時候,或是即將要說甚深法的時候,他還會放光。那個光就會很亮,射的很遠,或是很大。在佛經裡對於佛的光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

 

聽說我們一般人也都有光,但顏色不一樣。這是聽說的。可能你的修行好,或是你的精神狀況、身體好不好,光會不太一樣。我相信這應該是真的吧!雖然我們看不到。這個應該可以這樣講,比較敏感的人,或是內心比較沉靜的人,看到一個人就說:「你最近氣色不錯喔!」或是:「你最近看起來好像有點煩惱喔!」,有點類似這樣的東西。

 

『色像超群生』也同樣講佛的相好。這是在講佛的色身或身業,接下來講祂的口業。

 

 

 

如來微妙音 梵響聞十方

 

『如來微妙音 梵響聞十方』,就是說佛的聲音是非常美妙的,而且他的聲音是有點類似麥克風,很遠很遠都可以聽得到。這是在講極樂世界的佛。那我們可以說極樂世界是不是有麥克風?或是有無線電呢?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吧!前面有一句是『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這其實有一點重複,都在講阿彌陀佛的聲音,他的清淨的聲音是可以十方皆聞的。

 

 

 

同地水火風 虛空無分別

 

然後接下來是講佛的意業。佛的心,跟地水火風、跟虛空一樣是沒有分別的。佛的心是沒有分別的。為什麼說用地水火風和虛空來譬喻呢?簡單來講,他是用物質性的東西來譬喻它的無分別,這是講佛的心業。

 

 

 

天人不動眾 清淨智海生

 

佛的眷屬叫做『天人不動眾』,印順導師的解釋是,天界裡面有一種常在定中的天人,所以叫做『天人不動眾』。這一段話有點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天人是從清淨智海生的。這段話有意思在哪裡?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有一句叫做『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它的意思是說極樂世界的眾生是從清淨的蓮花化生的,是從佛的正覺之花裡面化生出來的。而這一段又說『天人不動眾 清淨智海生』。很有意思在哪裡?『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強調的是極樂世界的眾生從蓮花化生,是因為佛的本願力、是佛加持他、是佛陀把自己的功德分享給願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使得他們帶業往生,從而離開煩惱的三界而成為蓮花化生。可是這邊講『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印順導師的解釋是,極樂世界有一群比較高級的眾生,是透過自己的清淨智慧而生的。可是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解釋。我的意思是說,『正覺華化生』跟『清淨智海生』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我的理解是這樣。因為靠佛的本願力,其實就是自己的清淨智。極樂世界眾生的清淨智,其實就是與佛的本願力相應的那個東西。

 

 

 

如須彌山王 勝妙無過者

 

這句指的是佛的上首。上首的意思是說,極樂世界的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樣的上首。

 

問:上首什麼意思?

 

答:就是首座弟子,就是他的大弟子。這些大菩薩,像須彌山王一樣,勝妙無過者。

 

問:須彌山王是?

 

答:須彌山是印度神話裡說的世界的中心,就是世界上最高的東西叫做須彌山,叫須彌山王。

 

 

 

天人丈夫眾 恭敬繞瞻仰

 

『繞瞻仰』,就是祂們所有的人對他恭敬的一種行為。

 

問:對佛?

 

答:我覺得應該是對佛,對阿彌陀佛。

 

問:那『不動眾』跟『丈夫眾』這兩個有什麼差別?

 

答:沒有什麼差別。

 

問:其實沒差別?

 

答:丈夫強調他不是女人,他是男人。

 

問:那『不動眾』就是男女都有嗎?

 

答:不是。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笑)女人到了極樂世界都變成丈夫。

 

問:變成丈夫?

 

答:對!其實,沒有女人就是沒有男人,就是不分男女相的,就是沒有性別之分。在佛經裡面,色界以上的眾生就沒有男女相,欲界的眾生才有男女相。一個天人,譬如色界天的大梵天,他已經離欲了,離開男女之欲了。他是對於男女沒有執著的那種眾生。這是必須透過修禪定,而且能夠有定心,才能夠往生成為那個世界的眾生。

 

我這樣講好了,一個得到初禪的人,他已經捨棄了男女之欲,他對於男、女這件事情不再有任何的執著,他的心靈境界已經超越了對男女的執著,這時候我們稱他為大丈夫。『天人丈夫眾』是說極樂世界裡沒有女人,極樂世界也沒有男人。「丈夫」其實就是人的意思!所以我覺得『天人不動眾』跟『天人丈夫眾』應該是沒有差別。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接下來這句是講佛的最後一句:『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就是說:阿彌陀佛除了他的身相、他的口業、他的心業、他所處的整個環境、他的眷屬,還有他跟其他所有人的關係大致上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換言之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只要遇到他的人,不會白白的遇到他,遇到他的人都會有好處的意思。阿彌陀佛有一個本願:「聽聞了我的名稱,只要知道我的,就會撈到好處」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認識了阿彌陀佛的話,我們就會滿足我們自己的心願。那心願是什麼呢?就是分享他的那個清淨的世界。

 

 

 

(四)極樂世界的菩薩莊嚴

 

 

 

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接下來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這四句的重點在『常轉無垢輪』,意思是, 極樂世界的菩薩經常的在應化,他們除了一方面在極樂世界過著快樂快活的日子之外,還會化身到其他的世界裡面去。他們的本尊在極樂世界,但還會有無量的化身到其他的世界去。

 

 

 

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這第二段詩偈在解釋前面一段詩偈的某一種狀態。也就是,菩薩們這種應化,是一念和一時俱成。菩薩們雖有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可是這些應化身是同時和同一念的時候就具足、就完成了。這代表極樂世界菩薩有大威神力、大慈悲。

 

 

 

雨天樂華衣 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 無有分別心

 

雨,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意思。極樂世界的天上會掉下很多東西,有天樂、漂亮的衣服、還有妙香(很香的東西)。極樂世界的天上會掉下很多很多很美好的東西,菩薩們可以帶著這些很美好的東西當做禮物,去供養其他世界的佛。譬如說,我們娑婆世界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會來參與釋迦牟尼佛的說法之會。他們會讚歎諸佛的功德,讚歎其他世界的佛。無有分別心,意思是,哪一個世界有佛,他們都會去參與。《阿彌陀經》有講到極樂世界眾生:『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就是這一段的意思。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這一段是說,如果是無佛的世界,沒有真理照耀的地方,我都願意去拯救那裡那裡的眾生,讓那裡得到真理。這四段詩偈合起來,大意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有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去到所有的世界;如果這些世界有佛,他們就去讚歎供養幫助佛;如果是沒有佛的世界,他們就會像佛一樣,去這個告訴人們佛法是什麼。

 

極樂世界的菩薩,大致上的狀況就是這樣的。

 

 

 

我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最後一段是結論:我做這一部《論》、說這個〈願生偈〉,我的目的是什麼?是『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即是說,除了我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以外,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就是佛發願希望所有的眾生都往生,所以他也這樣說。他的結論就是他最後的迴向。

 

 

 

你說這個偈分三段,第一段是在講極樂世界的差別嗎?

 

答:對!

 

第二段是在講佛的功德嗎?

 

答:佛的莊嚴。

 

第三段是在講菩薩嗎?

 

答:對!就是在講極樂世界的眾生,也就是那些菩薩在幹什麼。就是極樂世界的天人在幹什麼。他們除了恭敬圍繞在佛身邊以外,他們自己也有也有一些事情要忙的,就是說,他們除了在那裡面快活之外,他們也去度化眾生。

 

去別的世界度化眾生?

 

答:對!用應化身去度化眾生!

 

 

 

五、釋論長行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修多羅」就是「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那麼長的經的內容,我透過上面這個詩(偈頌就是詩),把它總括說完了。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

 

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

 

這一段很重要。他是在解釋,我先做了一首讚美詩,讚美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的莊嚴、極樂世界菩薩們的莊嚴;我做這個〈願生偈〉,到底在說什麼呢?這就是『此〈願偈〉明何義?』

 

接下來,『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其他的版本把它寫得更簡單:『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我覺得這個更簡潔。意思是:這個偈在說什麼呢?『觀』是看、了解的意思。了解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因為願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觀想,或是見到了、了解了極樂世界,它的動機是什麼?是因為我願生彼國,我要去看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總括來講是這樣子。

 

 

 

(一)釋五念門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何等五念門? 一者禮拜門、二者讚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嚮門。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就是說:怎麼觀呢?怎麼生信心呢?等於說:「怎麼觀?怎麼生信心?怎麼往生極樂世界呢?」

 

答案是:『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就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修『五念門』,這樣的實踐的話,就一定會得生安樂國土,見到阿彌陀佛。「畢竟」就是「決定」、「一定」。

 

哪「五念門」呢?他說:『一者禮拜門、二者贊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修這五種行為,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第一個叫『禮拜門』。什麼是『禮拜』呢?就是『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這一段的意思是解釋什麼叫『禮拜』。

 

禮佛三拜?

 

答:對!禮佛,就是我們對佛做的一個身體的禮敬動作,叫做『禮拜』。「業」就是「行為」,「身業」就是「身體的行為」,禮拜阿彌陀佛。

 

『如來、應、正遍知』,是佛的十號裡面的前三號。佛的十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是什麼意思?「佛」就是「覺悟者」,可是「覺悟者」尚不足以說明佛的偉大,所以有時候會說『如來、應供、…』,用十個名號、用十個方式來來讚歎這個這個「覺悟者」。

 

什麼叫『如來』呢?『如』就是真理,『來』就是從那裡出來的,就是已經實踐真理的人叫『如來』、『佛』。這就有兩個號。

 

『應』,又做『應供』。『應供』是什麼意思?「應該要供養」的意思,就值得人們尊重的人叫做『應供』。譬如說,對於我們當子女來說,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應該要供養的,或說我們的師長,對我們而言也是應該要供養的。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要叫『應供』,值得所有人的供養?因為所有的修行他都已經修完了,梵行已立,他一切的行為都是清淨的,所以他應該得到人們的恭敬供養,叫『應供』。

 

『正遍知』?就是所有的真理他都知道叫『正遍知』。遍,遍一切處。

 

這是佛的十號裡面的前面三號,所以說『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為什麼?我的身體禮拜阿彌陀佛,心裡面想的是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心裡面想要往生極樂世界,而禮拜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如果從往生淨土這件事情來說,當我們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應當要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禮拜佛的同時,你是懷著「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而去禮拜的。這樣的禮拜,就是『五念門』的第一門──『禮拜門』。

 

這位師姐!你已經做過這件事了,對不對?所以你已經行過禮拜門了,對不對?

 

是!

 

『修五念門成就,畢竟得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其實我們已經在實踐、我們已經在做、在修這『五念門』的其中第一門了。

 

 

 

云何讚

 

口業讚,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第二門叫做『讚門』。什麼叫『讚』呢?就是口業讚。『讚』是什麼?『讚』就是歌頌、誇獎、稱讚。

 

『稱彼如來名』,就是呼喚他的名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什麼?「南無」就是「禮敬」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那個佛的名號,意思就是「無礙光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我們剛剛一直在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禮敬無量光如來」,或是「禮敬無礙光如來」,或是「禮敬無量壽如來」。我們是在念,不是在叫他,而是一種讚歎的意思。因為他的名號就是一個讚美的名號。無量壽、無量光、無礙光,這些名號其實就是一種美稱。所以稱他的名字不是在叫他,而是在讚美他。所以『口業讚,稱彼如來名。』

 

為什麼要稱他的名號呢?因為『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我們叫他「無礙光如來」的意思是,我們要像那個如來那樣的光明智相。他有光明、有智慧,他的智慧是光明的。我們叫他「無礙光如來」,我們就是要修行,實際相應於那個無礙光的智慧。「無礙」,就是有智慧的意思。

 

所以我們稱讚「南無阿彌陀佛」的同時,就是我們對於他的無礙、他的智慧,有一種嚮往。所以,我們讚歎佛,不是沒有意思的,而是對那個對象的一種嚮往、一種讚美。代表什麼?代表你有一種心意,也就是:「我覺得那東西太棒了,我也要!」是這個意思!

 

各位!你們也都修過了這個『讚』了,對不對?不知不覺中已經修了,對不對?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我們有身口意三業,接下來後面的兩個叫做「意業」,也就是「心業」。

 

什麼叫『作願』呢?『心常作願』,心裡面常常起一個願望,叫做:『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畢竟」就是「決定」、「一定」。心裡面一直想著,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他有一個大願,只要願意往生的眾生就會往生。所以當我願意往生,我就會往生。所以當我生起一個願心,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我一定會往生。因為阿彌陀佛會迎接我。

 

下面的這一句話:『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是什麼?『奢摩他』翻成中文叫『止』,止息的『止』。『止』就是「定心」,意思是說你的心就定在那裡了,你的心就沒有雜念的狀態。所以當我們的心裡面想著,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得到平靜、安定,或是說我們就不會胡思亂想,就安止在那裡。

 

為什麼?因為那是一個沒有三界:沒有欲貪、色貪、無色貪的世界,是一個清淨的滿足的世界,我所有的都能夠滿足。

 

我心裡面想著,我嚮往這個世界,我願意往生這個極樂世界,這樣的願望必定能夠得到滿足。你這樣的止心,就是『作願』了。

 

各位有沒有修過這個?

 

有些人有修過!

 

或者說,你在念佛的當下是不是有得到一種輕安、一種止息,而心得到短暫的,或長時間的安定?如果有的話,那叫做『作願門』,或說叫做『奢摩他』、『止』。我們大多數的人其實已經修習了這個。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第四個叫做『觀察門』,用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毗婆舍那』就是『觀』。『止觀』只有兩個字,你在止心的時候也會觀。『止成觀乃成』,就是說你在止息的狀態下,去思惟極樂世界的狀態,就是「超越三界道」、「具足妙莊嚴」的世界。這個我們以後再詳細地講。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

 

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彼觀察有三種』,對極樂世界的莊嚴有三種。

 

『何等三種?』,有哪三種呢?

 

第一個是『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就是我們先前講〈願生偈〉的第一段,極樂世界的莊嚴。第二個『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就是第二段的佛。第三個『觀察諸菩薩莊嚴功德』,就是我們剛講的第三段。所以〈願生偈〉就是在解釋『觀察』的這一門。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云何迴向』?這個也是『作意』、『作願』,也就是心業,身口意的意業。

 

也就是說,我除了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以外,我也把所有功德的迴向給其他的眾生,我不會捨棄其他的困難眾生;我除了自己得到救度之外,我希望所有的其他眾生都能夠得到救度。

 

 

 

接下來的論文就要再解釋『五念門』中的『觀察門』。我們今天先把這『五念門』介紹完。

 

   簡單來說,我們大部分的人現在都已經修習過一半的門了。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在修『止』、『觀』,但是也不一定成就,對不對?可是我們至少都已經修過『禮拜門』和『讚歎門』。

 

本論說,『五念門』全部成就的話,就確確實實會往生極樂世界,而且是現在就活在極樂世界裡面,不是等到斷氣的那時候才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去極樂世界」其實就是「體證到佛內證的東西」。那個具足一切功德的佛,他已經體證到了,然後他很慈悲,他將體證到的東西用一種方法,使我們不需要經過他過去那麼多的努力,而很快地得到他的內證、感受。我們其實就是要撿佛的這個便宜。他經過無量劫的修行,而我們只要聽聞、嚮往,他就會跟我們分享。簡單來講,淨土宗其實是在講這個。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