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什麼是淨土?是客觀的國土,還是心淨則國土淨?

從淨土三經的表達方式來看,都提到了極樂世界的方所位置,如小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大經》也有同樣的說法:「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今現在說法,無量菩薩及聲聞眾恭敬圍繞。」據《觀經》,世尊向韋提希夫人介紹淨土是的方式是「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韋提希夫人表示:「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於是世尊告訴韋提希夫人:「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並稱之為「西方極樂國土。總而言之,都是以有確切位置的國土來表述的。

《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據此可知,極樂世界乃至十方諸佛妙淨國土,對諸佛而言,都是可以天眼現量睹見,而且能以其力示之於眾生。而眾生能見淨土,除依仗佛力之外,還可以依於修習特定的止觀,即「日想觀」等「十三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導這些觀想時,世尊幾乎在每一階段都提示正確的觀境,並說:「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這些表述都意謂著淨土有其客觀性,不是眾生隨意妄想可得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拉回佛教更基本的觀點,就能發現:其實所謂「客觀的國土」仍然是唯心所現的。佛教有一個著名的譬喻「一物四境」,同樣一個東西,天見為琉璃,鬼見為膿血,魚見為窟宅,人見為清水,很能說明這個理趣。同理可以推想,即使同樣處在這個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他們的世界其實是不同的。因此,究極而言,沒有真正「客觀的國土」;一切的國土都是唯心所現,因此,淨土必定也是「心淨則國土淨」。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維摩詰所說經》才會說,同樣身處在眾生以為的穢土,但是佛陀的自受用卻是嚴淨的國土,菩薩若能淨化其心,則亦見此土:「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而且佛還告訴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據此,佛國淨土其實就是佛陀自受用的世界。《小經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換言之,就是眾苦寂滅的無餘涅槃。因此,世親菩薩才會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說,極樂世界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唐代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

諸佛自受用的涅槃境,一方面是佛所自證、自知、自受用的。另一方面,由於佛陀本是慈悲、方便圓滿的大依怙主,本當就對眾生具有超卓的救度力。一般的佛經主要強調前一方面,淨土三經則揭示後一方面。

綜上所述,淨土是什麼?淨土就是佛的自受用的涅槃境界,同時也是佛陀主動拿出來,給嚮往它的眾生無條件分享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說:具有救度力的涅槃境界。用李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不可思議的法界」。

它一方面有它的客觀性,因為佛陀的自內證、自受用境界是真實不虛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唯心所現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12、至心信樂,是什麼意思?

至心信樂,語出《大經》五個譯本中最通行的版本《佛說無量壽經》:「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經的譯者,一般流傳是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但學界已經差不多確認,實際上是西晉.竺法護譯。這兩人的年代都是第三世紀中葉。時代都在鳩摩羅什之前約100年。

中國佛教的譯經史,羅什是一個里程碑,玄奘是第二個里程碑。羅什以前的譯經,常有語意模糊的問題。唐.玄奘以後,譯語更為成熟精確,也更為貼近梵語的原文。因此,如果覺得古譯本的意義不明,可以參考新譯,以確定其意。

《大經》的唐譯本,《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是唐.菩提流志譯。菩提流志年代稍後於玄奘,他的譯本也是極佳的,語意非常明確。明代的淨土祖師蕅益智旭,和當代的印光大師對此譯本都讚譽有加。

同一段話,《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的譯法是:「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兩譯對照

佛說無量壽經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設我得佛,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

十方眾生,

餘佛剎中諸有情類,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

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不取菩提,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所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意思,其實就是「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

「至心信樂」四個字,無可避免的,有著漢語的模糊性,也相當的抽象。於是,古今的許多詮釋者,望文生義,往往朝向很深、很高、很玄的方向去解釋。但是回到梵本,就知道原來的意思單純多了,就是聽聞極樂世界的莊嚴,心生嚮往,願把自己既有的善根,迴向願生淨土,如此而已。這是一個很自然,也很平常的心。雖然這個狀態確實也可以表述為「至心信樂」,但是並沒有像歷來解釋的「至心信樂」那樣複雜或那樣高深玄妙。

眾生如何「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在《觀經》的九品往生段,可以看到具體的例子。綜合來說,如果是大乘人,可以把自己平常就具備的:具諸戒行、讀誦經典、修習六念、善解義趣、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等等,用來迴向往生淨土。如果是二乘人,可以用來迴向往生淨土的善根有:受持五戒、八戒的功德、乃至一日一夜的功德都可以。如果不是佛教徒的世間善人,可以迴向往生淨土的善根是:孝養父母、行世仁義的功德。至於下品人,乏善可陳,還可以用臨終前「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或「稱佛名號」的功德迴向淨土,而阿彌陀佛也會來迎。由此可見,所謂「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就是把「既有的善根」用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即可。因此可以說,眾生除了聞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莊嚴,自然而然心生嚮往之外,別無其他還須要做的。

把「至心信樂」解釋得這麼容易,幾乎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是否符合經典的原意?應當這樣看:這段經文的脈絡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如果從這個脈絡來看,就更能如此確認。因為眾生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願生則生」,才是佛陀大慈大悲大雄力的成就。如果往生淨土須要具備難上加難的條件,法藏菩薩就無須宣稱這是「我建超世願」了。

古今的詮釋者,傾向於把「至心信樂」往深處、難處解釋,可以說是不由自主的以眾生的角度看問題,所以認為往生淨土無論如何會是一個有待完成的目標,不可能以各自現有的善根迴向即可。因為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具足往生淨土的條件,實在是不符合眾生「總是想要為往生淨土做些努力」的衝動。

如果隨順佛陀的本願,從佛陀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佛光普照之下,何縛何結不能解脫?這樣不可思議的佛恩,不正是最令人嚮往的嗎?而心生嚮往,就已具足,所以真是不可思議的佛恩。

 

13、如果至心信樂,欲生彼國,以現成的善根迴向往生,就已經完成了臨終來迎的要件。這樣可以說,生死大事已了,那麼,淨土宗人為什麼還要修行呢?或者說,他還有什麼可以修的?

    應當知道,《大經》第十八願文所說的,乃是臨終來迎、命終之後往生淨土的事。這是未來的究竟安樂已獲保證。但是一般的情況下,並不是聞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心生欣樂,馬上就會命終。因此,在這一期生命結束之前的離苦得樂,還是須要透過戒定慧三學增上,淨化身心而得。發願往生淨土的人,如果修行得力,那麼現世的安樂,自然會比不那麼得力的人多一些;修行最得力的人,也可能在命終之前,就已經體證無餘涅槃,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宛如身在極樂世界。但是無論得力不得力,命終之後,他們往生的機率完全相同,都是百分之百。淨土宗人的修行,就是這樣,在往生必定的前提下從事的。

李老師2003年向弟子傳淨土法門時說,往生是靠絕對的他力,因此無論這個人活著的時候是否現法樂住,都無礙於往生:經由念佛法門可到達安心。若生時無法安心,只是生時有憂悲苦惱而已,往生一樣往生。活時沒有疑惑,往生時一樣到彌陀淨土。」又說:「有信心就能現法樂信,沒有信心、不安,還是會往生,一樣會被攝受,因為那不是你的問題。……『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而彌陀已經成佛了。這是上師談的淨土法門。

往生必定,就已經是最大的福樂,即使這一輩子到最後仍然沒有現證涅槃,其實差別不大。李老師說:不用有涅槃的體驗才可以往生。若須這樣,怎麼可以成為淨土法門呢?……(無論有無涅槃體驗,)往生,大家都一樣,差別只是現在的安心、談玄說妙的高低,但這些都是次要的。人生很短,諸行無常,不管是快樂或憂苦,人生很快就過去了。主要是生死大事──人能不能往生。生的時候,隨份隨力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但重要是一心皈依佛、一心念佛。

李老師就此教導弟子,念佛的人不要對「悟道」一事太當真:「某某同修說:『對自己悟道很有信心』。你們問上師看看?上師會說:『悟道要幹什麼?有什麼道好悟?』……悟道沒有增加往生的機率,那悟道要幹什麼?不要當真,要隨興。不要說:『我一定要悟道』,這樣是憑添障礙。

但是,李老師也不認同因此捨棄戒定慧的做法,而認為可以兼修:「淨土真宗不會鼓勵開悟,或證得涅槃,它只放在彌陀本願。這樣的情形比較缺乏現代感,說單純也可以,說內容貧乏也可以。但佛法應是集其大成,很豐富的。所以上師是集合阿含、般若、禪、密、淨土,最後以淨土為依歸。」「我們不能舉一廢百。不然我們生活在做什麼?如果以淨土()來說,小孩你只教他念佛就好了。但為什麼不也教他『快樂、聰明、有品』、教他倫理道德、如何孝順父母呢?為什麼不教大人看破、不要太計較、要以慈悲心待人、要了解『苦、空、無常、無我』呢?這些都是佛陀的聖教,為什麼不兼修呢?

而且李老師相信,念佛法門本身,也是能夠幫助弟子很快契入涅槃的殊勝法門:念佛可以讓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就算沒有向涅槃,百年之後往生彌陀淨土,也好。禪淨雙修,包括對小孩、沒有哲學思辯的人都很容易的。」因此,李老師的結論是:「現代禪的學習是『禪淨雙修』,活著的時候應努力做無顛倒想的人,死後往生彌陀淨土。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包括看破、放下聽佛法、思惟、打坐,這都是活著應過的生活。但真正淨土宗的修法,就是念佛。

也就是說,念佛本身,就是能夠引導人到達現世徹底安心的法門。念佛就是修禪的方法,而且無論修禪得力或不得力,臨終都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平等平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