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講記05

主講人:溫金柯

地點:象山淨苑

日期:2013.08.17.

 

五、釋論長行

()觀察菩薩功德莊嚴()

今天是我們第五次講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我們上次講到第四門觀察門,到這邊基本上是結束了。不過,我想補充一點,就是關於上次講到觀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莊嚴,提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在佛土不動搖,但是祂有應化身,可以到十方世界去,而且到十方世界是一念和一時之間就具足的,然後祂基本上做兩個事情,一個是在有佛世界,供養諸佛、讚歎諸佛;另一個是在無佛世界,代替佛來教化眾生。

淨土菩薩的狀況,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就只能一念一時在一處,比如說我現在在淨苑,就不能在家裡,也不能在公司,也不能在極樂世界,也不能到東方妙喜國土。可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可以同時在極樂世界,又以應化身在娑婆世界,又以應化身在東方妙喜世界,又以應化身在象山淨苑,祂有無量的應化身,可以跟與祂有因緣的人互動。

這個東西的涵義是什麼呢?第一個,當然在佛教的信仰裡面,在淨土的菩薩是這樣的。我們可以說佛教信仰就認為是這樣,所以這應該是真實的。相對來說,在穢土的我們就不是這樣。但是阿彌陀經最後一段說,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同時十方諸佛也讚歎釋迦牟尼佛在穢土成佛,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成佛,然後「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釋迦牟尼佛也說:「對!他們說的沒錯,真的是為甚難!」這裡要表達的是,我們在穢土的眾生,想要修行是很難的。

相對於極樂淨土的菩薩來說,他們的修行就是本尊不動,然後應化身就解決了,而且一剎那之間就完成了。在思益梵天所問經的第一品,也講到這件事情。思益梵天所問經開頭的場景,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而在很遠的他方有一個淨土,淨土有一位名叫思益的梵天菩薩,聽到了釋迦佛的說法覺得很殊勝、很受啟發,所以祂要到娑婆世界來供養佛。這個場景跟極樂世界很像。祂要來這裡,一念起之間就到了。在這之前,那個淨土的佛對思益梵天說,到了娑婆世界之後,不要看不起娑婆世界的菩薩們。各位如果有空的話,可以再去看那一段經文,它把我們娑婆世界的特性講得很真實。

我對這段經文的理解是,從淨土菩薩的角度來看,祂有神足通、天眼通,祂放眼看十方世界,全部都看透、看盡了,什麼東西祂都看得到,而且祂能夠去到那裡,能夠做得到,祂有應化身,祂是非常自由的修行者;而我們則是被困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的眾生。但是淨土的菩薩看到我們這些穢土的修行人,祂們會覺得我們修行反而很快。為什麼?因為我們矇著頭,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什麼都看不到,可是我們卻有信心;我們很難超越,可是我們很努力;我們看起來進步很少,對祂們來說卻是進步非常大。而且經上還說,我們在娑婆世界有一個好處,就是你有很大很大的罪業,但是你如果頭痛,可能那個罪業就報盡了,很大的罪業就沒有了。換言之,娑婆世界是一個修行特別快的世界。我講得簡單一點,三世輪迴因果業報,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信仰,對於極樂世界的菩薩來說,則是現量的。因為十方三世祂都看得到,祂一念之間什麼都看得到,因果業報、三世輪迴對祂來說,就是現量的。這個人為什麼對那個人這樣?有什麼恩怨情仇?如何成為冤親債主?這個人為什麼貧窮?這個人為什麼富裕?這個人為什麼有種種的遭遇?……這些對祂來說,一眼就知道為什麼了。可是對我們來說,我們是在完全不知道的狀況之下,但是你仍然有善根、你修行、你努力、你信佛、你作諸功德、你供養諸佛、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祂們很讚歎這樣的環境。

我的意思是說,祂們在淨土,一剎那之間供養十方諸佛,可能不如我們打坐一天。即使我們娑婆世界的環境太差了,可是你居然有這麼大的善根,而且你真的很努力修行。所以我們雖然覺得自己修行進步很慢,祂們卻覺得你進步好快,對祂而言,你修行三年可能已經突破無量劫的苦難,通過無量劫的障礙。

對於我們來說,很自然就會把對世間的現象當成是實在的;實在感對於我們來說很正常、很自然。兒子就是兒子,兒子受傷就是兒子受傷,他不會說兒子受傷是因緣所生法,如夢如幻,了不可得,以無所得故。不過修行很高的人,如廣欽老和尚,如果看到有一個人受苦,他一方面會去關心、會照顧,可是他也會覺得這個也是無來亦無去,無啥代誌。一切如夢幻泡影、一切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些真理,對於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來說,要能夠了悟這個真理而不被捲入其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雜阿含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婦人,她兒子死了,她很難過,難過到瘋掉了,一天到晚念著:「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乃至於脫光衣服在路上走,失心瘋了。後來走近僧團所在處,見到佛陀,被佛陀的威德所攝,突然驚醒了,才又穿上衣服,然後聽佛說法,皈依佛。後來,她另外一個兒子又死了,但這一次她沒有瘋了。她先生就問她說:「奇怪!為什麼以前兒子死了,妳就發瘋,而現在妳為什麼這麼淡定?」她說:「我在過去輪迴這麼久的歷史中,我的兒子已死去太多太多了。為這種事情,需要為他難過嗎?」她已經了知輪迴是苦,她已經超脫這件事情。這就是從信佛而來的,一種對苦空無常無我的深刻體認而心靈超越了。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尤其是我們自己做人父母的,親子之情很難超越,我們覺得這是自然的。可是佛經卻可以說,他只不過是我千百億個兒子當中一個而已。這個很厲害對不對?

我們再講另外一個原始佛教經典裡面故事:天上有一個仙女,有一天早上她突然業盡報息,死了。可是她沒有失去宿命通,她投胎在印度,做一個女孩子,可是她沒有忘記她是仙女。她從小長大,然後嫁人,生了很多小孩,她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直記得自己是仙女,所以她信佛、供養佛,然後她最後老了,死掉了,因為供養佛的功德,又回到天上去。然後天上的天王問他說:「妳去哪裡了?一個下午沒看到妳。」她過一輩子,天上才過了一個下午。

從這裡,可能看到佛教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很有趣。就是說,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娑婆世界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域,這是一個讓我們有實在感,而且矇著頭幹的世界;大家很認真、很拼命的幹,但是到最後一場空。我以前曾說,我們人一輩子揹了很多東西,財產、眷屬、名聲、著作、獎杯……,揹到終點之後,閻羅王說:「這個沒收、那個沒收…,全部沒收!」到最後沒有沒收的是什麼?就是你的業報,業報就是你的心的品質。所以從三世業報因果輪迴這個觀念來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其實是一個讓你很認真,很有實在感的世界。可是你在這裡面能不能修練你的心?它是一個難得的修練場域。因為它很有實在感,所以你的修練變成很紮實的,它是一種硬碰硬的修行。它不是說,我只要動個念頭就可供養十方諸佛完畢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供養佛要走到佛的面前,要跪下來,要拜下去;我們在這個世界要布施,就要賺錢,不管你是很辛苦的賺,還是很容易的賺;賺錢以後,你擁有財產,你會覺得這是你的財產,之後你捨得供養給需要的人,不管他是出家人還是貧苦的人、需要的人。對於我們來說,那是很實在的。我們所做的行為,會影響改變我們的心,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這麼有實在感的世界。

再舉簡單一點的例子,譬如你生一個人的氣,你跟他鬧不好,如果你誠心的懺悔,誠心的跟他說對不起,你的心就改變了。但若你沒有說出來之前,你只在心裡面一直跟他說對不起…,那個改變心境的作用是比較小的。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是一個很實在感的世界,我們就是要透過這樣具體的東西,來修練自己的心,它並不是只有打坐觀想就好了。

但是話再說回來,佛教的修行,是以打坐觀想為核心的。上師教我們修行是什麼?我們要打坐、觀想,要回到零,回到那個最清淨單純的心,而且要去觀察我們的潛伏心態,出定以後要去實踐,改掉錯誤的行為。你如果一天到晚只是這樣:「我知道,我知道,…」可是你沒有去改,你的行為跟你的心之間有落差,你這個人就會變成很怪,而且你到最後不認識自己是誰,眼高手低,講得嚴重一點就是變成一個有邪見的人。譬如以前我的一個同學,曾經說:「要不是因為有意生身做為鑑別的話,我真的覺得自己是八地菩薩!」佛經裡面說,八地菩薩會有意生身,八地菩薩只要動一個念頭,就可以變現一個化身去完成這事情。這就像前面講的極樂世界菩薩那樣。他說,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八地菩薩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人如果用想的,有時候會誤認為自己修行很高。這位朋友這樣講,當然是有點開玩笑、有點自我調侃的講,可是這裡面也有幾分的認真。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對於空義的掌握,對於佛理的通達,還有生起的種種覺受,都讓他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是八地菩薩了。不過這是他年輕時候講的,有點年少輕狂的味道。不知道他現在如何。不過,也有人是從年輕就狂到老的。

我們從上師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修行好的人,他當然會有自覺,知道自己的修行有進境,乃至有無疑無惑的覺受,那個覺受是現量的;可是另外一方面,他最親切的感受是自己的渺小、無知。這兩個是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體會,它的另外一個表述叫作「我真的很渺小、很無力」,所以這樣的人會沒有我慢,他會覺得他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依恃的。因為他發現,他只要依恃,就是笨蛋、就是苦、就是吃大便,所以他捨棄了這個東西,而徹底證悟到:「我是徹底的渺小、無知的那個人!」而在這裡面他不是自卑,用上師以前一篇文章的標題來講叫做:「遠遠傳來優美的歌聲」;因為當你徹底的了解自己是渺小、無知之後,法界給你的報酬叫作:「豐沛的樂、定、安、明、愛的心」。

以上是講第四門「觀察門」,觀察極樂世界的器世間清淨和眾生世間清淨。

 

(五)釋迴向門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就是說,透過對極樂世界的莊嚴的觀察,也就是對於由「涅槃」而來的「身的清淨」和「世界的清淨」,乃至於身是怎麼樣的清淨、是怎麼樣開、怎麼樣合,怎麼有利他、有利己?簡言之,也就是對心的體性的「寂滅」和「莊嚴」的了解,或是對極樂世界之體性的了解,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成就巧方便迴向,這是第五門。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

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什麼是菩薩的巧方便回向?

他這邊真的講得很有意思。各位可以看到,極樂世界的佛土和佛身的莊嚴,以及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佛的內證境界;在佛陀的這個體證裡面,包含著由涅槃而來的滿足;一個體證涅槃的人,由於心中沒有貪嗔痴一切煩惱,所以一切的國土對他而言,都是清淨、莊嚴、滿足的。因為他的心之清淨,而國土變成清淨了,所以也就有一種寶性,有一種珍寶性。除此之外,極樂世界的佛,除了自我滿足之外,他的自我滿足也會自然而然的顯現出,對於一切眾生的救度。所以當你做這些觀察、做這些修行之後,你自然而然會想要拔度其他的眾生,希望攝受一切眾生,同生安樂佛國。

佛教有一種觀念:其他的眾生和我是一體的。佛教關於這個眾生與我的一體性,有很多很多的說法,很多很多的辨證。我來同各位講其中一個辨證:眾生在三世輪迴的過程當中,所有跟我有緣的眾生跟我的互動,成就我的業報,包含善果及惡果。我講簡單一點,我布施、我幫助別人,結果我能得到財富;我傷害別人、我毀謗別人,所以我下輩子得到惡名報;我殺生我得到短命報;我救護眾生,我得到長命報。在佛教裡是這樣理解的。所以我自身所受的業報,其實是我做在別人身上的結果。所以別人就是我,我就是別人,這是其中一個辨證。

所以從這裡來看,佛很安樂,是因為祂做過無量無邊的福德,祂布施給無量無邊的眾生,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說法給無量無邊眾生聽,所得到的果報是祂成佛了。

這個重點在於:做在別人身上,就是做在你自己身上;所以你拔除一切眾生的苦,其實就是拔除自己內心的苦。這樣講起來似乎有點自私自利,其實不是,這是在講一個原理。你看到一個人沒有飯吃,你毫無條件的布施給他,這些其實都是布施給自己。佛教的因果業報是這樣的:你今天會比較有錢,是因為你上輩子布施。眾生一體,所以不要有一種想法,認為我幫助別人我會損失。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不會有損失的,別人就是你,你就是別人。

還有,因此,你也要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忙。所以如果有人布施給釋迦牟尼佛,祂就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因為布施的人一定會得到利益的。

在寺廟裡面的出家人,接受十方的供養。他們吃飯的時候,他們自覺到,這個食物是信徒供養的,他會有慚愧心,還有感恩心,以及祝福,祝福布施的人,就是:「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個偈是佛陀說的。

我的意思是:我們自己是別人,別人是自己。這其實包含:我們要樂於幫助別人,我們也要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因為你我是一體的。

問:你剛才這樣說,是不是存有「功德想」?上師有一段法語:「一個體證空性的人得到整個無礙的解脫時,他已泯除你我主客分離的意識,看只是看,沒有產生『我看到』之念;聽只是聽,沒有『我聽到』之念;更由於充分活在覺悟的境界裡,沒有對立的意識,所以他看到別人受苦時,只是看到苦,沒有產生這是『你』在受苦的念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為你我都一樣都有離苦的需要,所以知道你苦的時候,便自然產生捨不得你的苦的悲心。」

答:《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就是世俗諦和第一義諦。上師這句法語是透過空性的體會,悟道者的心境,這一段上師是從空性的體會來講的。而我剛剛那一段講法,基本上是從三世因果輪迴業報的角度來看。比如說你現在很窮,你有這種觀點你就知道:「我窮,是因為我沒有布施給!」所以從這裡,你就會願意布施;儘管你布施了很久還是沒錢,你還是會繼續布施。這裡面有一個觀點就是:你得到的都是你該得的,但是你該得的是什麼?不知道!說不定明天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幫助別人,不斷的布施,不斷的做善事,而且不要做壞事,你做壞事到最後倒楣的都還是你自己。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覺得你很窮,你不要捨不得幫助別人;你如黜覺得你很痛苦,你不要又要把痛苦加給別人。從自利的角度來看,你應該把快樂帶給所有的人。我們信解因果業報,要從到這裡去實踐;而不是信解因果業報,但是在看到別人受苦卻在說風涼話:「誰叫你上輩子沒做好!」不是這樣的,而是有一個警惕。為什麼?因為笑別人的人,到最後會被人家笑。所以,你如果是一個真的相信因果業報的人,你會遍一切處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我們是從一個比較信仰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何等三種?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五念門的前四個門,是「入」,要進到極樂世界去,但是進到極樂世界,自然而然你會產生:「我不是只有自己到極樂世界就好了,我要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要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一個菩薩自然會去修第五門迴向門。而修迴向門的時候,他所成就的是什麼?就是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一個願生極樂世界的人,當他生起:「不是只有我自己到極樂世界去就好了,其他所有眾生都要去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迴向的心願之後,他能夠遠離三種和菩提相違背的東西,是哪三種?

第一個是「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就是說,如果從智慧門來講的話,這個人他不求安樂自己,可見他已經遠離了我心貪著自身,就是遠離對於我自己的貪著、我自己的快樂的貪著。

第二個,「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第三,「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菩提就是覺悟,就是成佛。一個人成佛,有三種障礙成佛的心態:從智慧門來講,就是一個成佛的人,他會遠離這種自私自利,只想安樂自己的心,因為「無我」。第二個就是慈悲,就是眾生一體,這樣的人他遠離那種不管別人的心。一個成佛的人,他要有安眾生之心,還要有無我之心。

第三個依方便門,他要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就是他有平等心,沒有自私自利之心,沒有讓別人恭敬供養自己的心。

因此,一個願往生的人,如果有「把極樂世界分享到所有眾生身上」的心,他就會遠離這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

何等三種?

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然後,他接下來論證說,這個人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的話,他就會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而且會得到滿足,就是圓滿。是哪三種呢?

第一個叫「無染清淨心」,因為他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他會得到一種沒有染著的清淨心。

第二個,因為他拔一切眾生之苦故,所以他得到的叫作「安清淨心」。

第三個叫「樂清淨心」,因為他「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所以他遠離了三種跟菩薩門相違法,另外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門,隨順法。一個叫無染清淨心,一個是安清淨心,一個是樂清淨心。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接下來他再解釋前面。「向」是前面的意思。「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他再解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就是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這三個東西是攝取般若,就是般若是核心。「般若攝取方便應知」,就是智慧是核心的,有智慧之後才有慈悲,才有方便。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這意思是很清楚的。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他這邊又把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及樂清淨心,這三種心把它綜合成一種心,叫作「妙樂勝真心」。他的意思是:這樣的菩薩,有各式各樣的心,這些心當然是以般若為核心,就是以不取不捨之心為核心,然後從不取不捨之心而來,會有慈悲的心、方便的心、無染的心、安的心、樂的心,而這些總而言之叫作「妙樂勝真心」。就是他有種種的功德,有種種體相,所以他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名相分別。

然後說:「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在這邊指出,能生淨土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就是我們的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

各位可以看到,這些心是以般若為核心的,而般若再開展出其他的這一些利益眾生的心,乃至於種種心,所以能生清淨國土。所以「心清淨莊嚴」故「國土清淨莊嚴」,其實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還是一個自內證的問題。也就是說,你透過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你了解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然後在你的止觀當中成就思惟,乃至於你還要再出來,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把你那些違背清淨心的行為修正,之後你再回到止觀當中,深入這些東西,成就這些。而當你透過這一連串的修行,你的人格改變了,你的心改變了,之後那個心就能生清淨佛土。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這裡是把前面的這五念門,做一個總結。這就是為什麼菩薩修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和迴向,修完這五個之後,得到了自在,也就是他修成就了之後,可以成就清淨佛土。

他這邊把修五念門為什麼可以往生淨土的原理說完了。你可以看到,這裡面說的是什麼?能生極樂世界的,其實是我們的清淨莊嚴之心,而這個清淨莊嚴之心,其實是透過禮拜、讚嘆和止觀,還有我們的實踐,所能夠成就的。所以真正改變的是我們的身與心,最重要是我們的心。這些心就是柔軟心、般若智慧心、方便心、勝真心、安清淨心、無染清淨心、樂清淨心。

接下來,下一段又是另外一個高潮,我們下次再來講。今天就講到這邊,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