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20日至97,在週六晚上共修時間,各用一小時,為現代禪淨土念佛會同修講解無量壽經優婆提舍,並隨緣進行實況錄音,總共講了7次圓滿。原來打算是給請假的同修聽聞。後來現代淨網站主編覺得可以上網分享十方同道好友,所以就放上網站,網址如下。後來,邱瑞成師兄發心,將聲音檔整理成逐字稿,又做好初步的潤校。我在瑞成師兄整理的基礎上,做最後的定稿,將依次發表在現代淨網站,並順便放在本部落格。世親所造的本論,是現存天竺唯一的淨土經釋論。要了解淨土信仰的要義,應當重視此論。筆者過去有多篇整理此論的研究論文,在我的個人網站。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人可以參考。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9KdkXF-D62sTHlkTWVvVFBXbk0&usp=sharing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講記01

 

主講人:溫金柯

 

地點:象山淨苑

 

日期:2013.7.20

 

 

 

今天我們要開始來講這部論。我們差不多講到九點,大約每次一個小時的時間。

 

 

 

一、釋論題: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首先是這部論的題目,一般都叫做「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印順法師的《華雨集》中有《往生淨土論講記》是這部論的註解,他在裡面提到,這部論的全名應該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所以我們可以說「願生偈」三字原來是在這個標題之外的。而後來之所以會稱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有可能是誤植,而且從現存的一部最古的大藏經──《高麗藏》就是這樣。

 

北宋的時候開始有雕刻版的漢文大藏經,可是那個經版現已經不在了。而在宋朝的時候,他們曾把大藏經送到鄰近的韓國、日本等地,而韓國,也就是高麗人又根據宋朝的大藏經雕刻了一部大藏經,就是《高麗藏》。這是現存的最古的藏經版本,時間也是在宋朝的時候。高麗人在印行《高麗藏》的時候,就把「願生偈」三個字抄在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標題下面,所以叫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它原來應該是標題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然後是作者以及譯者「婆藪槃豆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然後本文分為偈頌與問答,因此接下來是「願生偈」,也就是:「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一直到「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這就是一個「願生偈」。然後接下來是「論曰︰此願偈明何義?……」云云,則是論的本文。

 

 

 

那為什麼印順法師可以這樣判斷呢?這可以用常識來說明。

 

因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的「優婆提舍」就是一種體例,「優婆提舍」是什麼意思?優婆提舍它可翻譯成論議,就是討論的意思,有點像英文叫discourse。我們佛經裡面有十二種體例,叫作十二部經。有沒有聽過「三藏十二部」?「十二部」就是十二種體例的意思,不是說有十二本經。十二種體例是什麼意思?就是「修多羅」叫作經、「祇夜」叫作偈頌,然後「記說」,……其中有一種體例叫作「優婆提舍」。

 

什麼叫「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修多羅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散文式的,就是譬如說佛在說法的時候,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然後跟誰在一起,然後佛說什麼,然後說完以後,大家歡喜信受,就結束了。這叫作修多羅。它就是一種散文式的。「祇夜」的意思是說,「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時候佛說了一個偈頌,一個詩句,然後說完以後,大家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這叫作「祇夜」,就是他有一個偈頌,偈頌是另外一種體例。「記說」的意思是說,佛在那一個時候說了誰會怎麼樣,比如說某某人死掉了,那他會往生到哪裡?就是說他會就是投生到哪裡?這叫「記說」。

 

那另外有一種叫作「優婆提舍」,是論議的意思,是《阿含經》裡面的其中一種體例。就是說佛在什麼地方說了一段話,說完以後,就調頭就進去打坐,或是走了。因為他可能講得很簡略,有些弟子就開始問說,佛說剛才說的那個是什麼意思?比如舍利佛,他就會說,我認為佛說的是什麼,然後另外一個人就說我認為佛說的是什麼,那另外又有一個人說佛說的這個是什麼。無論是一人或多人的詮釋,都叫作論議,就是對於佛所說的做詮釋,這就叫作優婆提舍。

 

所以《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的意思是說,佛說了《無量壽經》,然後世親菩薩,也就是婆藪槃豆菩薩,他去說這部經講的意思是什麼,所以叫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這個體例是這個意思。

 

問:優婆提舍就是菩薩解釋的?

 

答:就是討論,對某一段經文的解釋。它就是論的一種體例。一般來講我們講三藏是「經、律、論」對不對?「經」就是修多羅;「論」就是阿毗達摩,就是對於佛所說的法做深入的討論,叫作阿毗達摩;「律」就是講戒律的。三藏就是「經、律、論」。

 

問:所以這個阿毗達摩它也是論的一種?

 

答:它也是論的一種,而優婆提舍是另外一種體例,這種體例就是對佛所說的法的一種再詮釋,有一點類似這樣。譬如說《金剛經優婆提舍》,就是對《金剛經》這樣一部經,後代的人再做一個詮釋。

 

問:註釋?

 

答:就是詮釋!它不是註釋,它叫作詮釋。註釋的意思,比如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就是註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根據經文,然後龍樹菩薩隨文註釋說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他是逐字逐句的解釋,那是另外一種體例。而《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它是一種總括性的,就是說《無量壽經》在講什麼,我做一個詮釋,這是另外一種體例。

 

這是我們先解釋經題。這部論簡單的說就是:《無量壽經》的解釋、詮釋、註釋,而這種註釋不是逐字逐句的詮釋,是對這部經的義理作總括性的描述。

 

 

 

問:這一部也叫《往生論》?

 

答:對!叫《往生論》。

 

問:這個「往生」與人死掉俗稱的「往生」是同一個?

 

答:對!這是俗稱。

 

問:它正式的名字是怎樣?

 

答: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因為「願生偈」三字從很早就加進來,後來的版本也因襲它,就變成一直都黏著了,所以有時候也會稱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可是它可能是個錯誤的稱呼。

 

 

 

二、釋論主:婆藪槃豆菩薩

 

「婆藪槃豆菩薩」一般人都翻成「世親」菩薩,也有翻成「天親」。

 

問:他就是世親菩薩?

 

答:就是世親菩薩。

 

問:他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答:婆藪槃豆是音譯,是印度話,梵文vasubandhu。「婆藪vasu」是印度話的「神」,「槃豆bandhu」的意思就是他的親屬,或是他所喜愛的親屬的意思。「婆藪槃豆」是天神的隨從的意思。「婆藪」是一個廣泛的稱號,不是指特定某一個神,有點像漢語的「神仙」或「神明」。「槃豆」就是跟他有關係的東西。

 

所以這也是印度人取名字的一種習慣或偏好。比如「提婆達多」,意思是「天授」。「提婆」就是「天」的意思,「達多」就是「授」,就是給予。「提婆達多」有點像我們台灣人取名叫「天賜」,很多人叫天賜,張天賜、李天賜…。因為印度人他們信神,所以很多人就喜歡取「提婆達多」類似這一種的名字,「提婆達多」是印度很常見的一個名字。古印度人取名字喜歡取吉祥的意思。譬如說「悉達多」就是成就,或「阿難」就是慶喜…。有一點類似我們中國人取名字。「婆藪槃豆」有人翻成世親或天親,其實都翻譯得都不是很精確,其實他是神的眷屬的意思。

 

問:天人的親人?

 

答:對!類似這樣子,神明的親屬,是很吉祥的一種名字。

 

婆藪槃豆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大乘論師,他的著作有很多,有「千部論師」之稱。他以前是一個小乘的論師,他整理的所有小乘的論義,後來成為幾乎我們北傳佛教所有的人要研究小乘教義都會讀的《俱舍論》。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俱舍論》。

 

問:《俱舍論》是小乘佛教的,是《阿含經》嗎?

 

答:它是小乘部派教的論書,它就是一部阿毗達摩。

 

問:什麼是阿毗達摩?

 

問:阿毗達摩就是「經、律、論」裡面那個「論」。他是對於佛教的教義,做一個整體性的整理。《俱舍論》基本上就是用「苦集滅道」四聖諦來當架構,分別說明這個世界是怎樣的,這個世界的緣起是怎樣的,然後解脫是什麼,解脫要怎麼樣做……。.

 

問:後來的人是不是都用「論」這個字來代替?

 

答:後來的著作,後來的大阿羅漢整理佛教整體的教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就會有阿毗達摩,就會有論。他會說明,佛教的世界觀是怎樣,佛教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

 

問:譬如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算不算一種論?

 

答:那是另外一種論!佛教的論有兩種:一種論就是像《俱舍論》這一種的,它是告訴你:佛教對於煩惱的看法、業的看法、對世界的看法、對於修行的方法的看法、對於什麼是解脫、什麼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看法。它對於佛教整體的大架構,做沒有遺漏的說明,這是阿毗達摩。另外一種論,就是像您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是用修行的次第,就是說一個人從開始修行,從一個凡夫到阿羅漢,或是到菩薩、成佛,他是要經歷過哪一些過程,它用修道的方式把它整理出來。比如《解脫道論》,就是這一種的,那個《清淨道論》也是。

 

問:那裡面其實有他的創作?

 

答:對。他有創作,他們基本上是整理。

 

問:他有個人的見解嗎?

 

答:對!他有把它整理出來。

 

問:《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整理的?

 

答:是!

 

問:《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有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這個提出應該是…?

 

答:《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而來的。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整理出的一個道次第。阿底峽,就是最早把佛教傳到西藏去的,就是在後弘期傳到那邊去的一個法師。他的《燈論》是一個創作。但其實還是有它源遠流長的傳統,因為從《解脫道論》、《清淨道論》,可以看到小乘佛教就具有這種著作的傳統。就是從最開頭教怎麼修行,從持戒開始,甚至從皈依三寶開始,甚至皈依三寶之前開始,察覺世間的無常、你要做一個正人君子……。從這裡有一些論題,然後接下來你要如何一步步的走。比如說初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無我,無我的法義就從這裡開始。你要了解無我之前還有什麼?有信解行證。不是信解行證,叫作…?

 

問:聞思修證?

 

答:聞思修證,對!聞慧、思慧、然後之前還要談怎麼樣修定…,類似這樣。就是說,基本上「論」有這兩種,一種就是全體的論法,說明法相是怎樣的,另外一種就是講修行次第的,基本上就這兩種論,兩種體例。

 

 

 

世親菩薩後來受他哥哥的影響。他的哥哥叫無著。無著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菩薩,他有一部《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據說是他入定到天界去,聽彌勒菩薩說,然後回來之後自己把它寫出來的,一般來說這是彌勒菩薩造,可是是經過無著菩薩的手寫出來的。他的哥哥是很不了起的,他有很多的著作。 世親菩薩本來是小乘的,後來被他哥哥感化,然後成為大乘,寫了很多部論,這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就是其中一部。

 

 

 

三、釋譯者:菩提留支

 

據說菩提留支是世親菩薩的第四傳弟子,也就是世親菩薩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他是一個印度人,而且是有這種實在的傳承的。然後他到中國來,翻譯了非常多的經論,但基本上就是翻譯世親菩薩及無著菩薩的論著,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十地經論》。《十地經論》也是世親菩薩造的,他的影響十分深遠。《十地經論》是唯識思想開始在中國傳的,因為《十地經論》而有所謂的地論宗,地論宗後來影響華嚴宗,所以是華嚴宗的前身。

 

問:哪個地?

 

答:就是地上的地,就是《華嚴》。什麼是《十地經》?《十地經》就是《華嚴經》。因為《華嚴經》就是講十地菩薩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十地成佛的過程,它基本就是《華嚴經》的原形。

 

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在《華嚴經》裡面?

 

答:對!在《華嚴經》裡面。

 

問:我上次看到《華嚴經》,好厚,它不像金剛經很薄。

 

答:對,它有六十卷的,有八十卷的。

 

問:怎麼會那麼多?我上次本來想看的,想看那個善財童子的故事,但是...

 

答:找不到?

 

問:不是找不到,而是它的編排,它的字太細了。

 

答:我告訴你,你要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你可以看印順法師的一本叫青年的佛教的書。他已經把它寫成白話了,非常好看。在妙雲集裡面。

 

問:太棒了!

 

答:印順法師的整理非常好看,非常非常好。

 

 

 

四、釋願生偈

 

(一)歸敬頌

 

以上,我們就簡單的把這個標題大致上說了一下。

 

接下來講<願生偈>。第一句是: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願生偈>其實分了好幾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作「歸敬頌」,「歸依」的「歸」,「禮敬」的敬」。

 

一般在佛教祖師或菩薩在寫論之前,都會寫一個歸敬頌。他會先表明態度,意思是說,我作這部論,我歸依的對象是誰,然後我根據的東西是什麼,然後我的目的是什麼。他先表明態度,這個叫歸敬頌。

 

比如《俱舍論》,歸敬頌就先說:「諸一切種諸冥滅,拔眾生出生死泥,敬禮如是如理師,對法藏論我當說」。簡單來講就是說,佛陀把一切的黑暗跟煩惱全部都拔除了,他自己的煩惱都解脫了,然後他讓所有的眾生都離開了生死的泥淖,就叫「諸一切種諸冥滅,拔眾生出生死泥」。「敬禮如是如理師」,就是我禮敬這樣的一位如理而行的、如理而說的老師,就是佛。「對法藏論我當說」,《俱舍論》的意思就是《對法藏論》。它的意思是說,我寫這部《俱舍論》,我所禮敬的對象,就是那一個自己解脫了所有的煩惱,又能夠度脫所有的眾生脫離煩惱的如理而行、如理而說的佛。

 

同樣的道理,現在這個皈敬頌:「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是在表達什麼?這是對著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阿彌陀佛的世界!」他是有這樣的一個意思在。

 

 

 

問:那個「歸命盡十方」是什麼意思?

 

答:這個「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一個詞,它不是十方有無礙光如來,而是這個無礙光如來,他的光是無礙的,而且這個無礙是在十方都無礙的。你也可以稱為「無礙光如來」,也可以稱為「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它是一個名詞,祂就是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無礙光就是無量光的意思。

 

在《無量壽經》裡面有說,無量壽佛還有十二個名號,其中一個是「無礙光佛」。這裡特別標舉這個無礙光如來。在我們中國人的翻譯,比較喜歡講無量壽佛,對不對?也有人說無量光佛。而世親菩薩在這裡特別強調是無礙光佛。

 

總而言之,無量壽佛有十多種名號,所以他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安樂國」當然就是極樂世界。因為歸依這個佛,然後願生他的世界,這是兩個,一個是佛,另一個是世界。在淨土信仰裡面,這兩個是同時強調的。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這句同樣是「歸敬頌」的一個部分,宣稱說:「我」,當然指的是世親菩薩;我所說的下面的內容,都是根據「修多羅」,就是根據「經」,就是根據《無量壽經》。根據《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相及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相,來說<願生偈>。「總持」的意思是總攝這部經。「與佛教相應」的意思是,我所說的就是根據經。所以它有一種「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的意思;也就是說:我是根據那部經來說它的意思的。這是論主在一開始就做這樣的宣稱。

 

 

 

我覺得這個論很有意思,其實「歸敬頌」所說的這個情境在《無量壽經》裡面有出現過。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原典《無量壽經》有兩部,一個叫作大本,它的經文比較長,在漢地現存五個譯本,通行的譯本就叫做《無量壽經》;另一個叫作小本,有兩個漢譯本,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每個禮拜三念的《阿彌陀經》。所以通稱的「小經」和「大經」就是《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阿彌陀就是無量壽,無量壽就是阿彌陀,所以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這兩部經名在梵文的原文是一樣的,都叫作「極樂莊嚴」,意思是極樂世界的美麗。這兩部經的經題其實是一樣的,一般來講,一個叫小本,一個叫大本。我們每次禮拜三誦的那個是小本,也有人叫作小經;比較大的,那個叫大經。這兩部經,其實它的經題是一樣的。

 

我們現在回到印度那個情境,要問的是:對於世親菩薩來講,這兩部經的經題都一樣,所以它到底是哪一部經的詮釋?

 

問:兩部經是同一個名字?這不用分別?

 

答:對!我們這樣來看好了。《阿彌陀經》講什麼內容?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哪些人在那裡,然後佛開始對舍利弗說,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那裡有佛,叫作阿彌陀佛。然後先講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極樂世界;接下來講為什麼叫作阿彌陀佛,然後就講那裡的眾生,那裡有很多的阿羅漢,有很多的菩薩,菩薩都是不退轉以上的。講完以後就說,你們應當要發願,願生彼國,為什麼?因為可以和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然後接著說,只要發願的人就可以往生。講完以後,六方(東西南北上下)諸佛如來全部都讚歎極樂世界的功德。接下來又講,我這樣子讚歎諸佛,其實諸佛也會讚歎我,因為我在這個穢土成佛很不容易的。講完之後,大家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這是小經的內涵。所以小經的內涵在講什麼?它在介紹極樂世界的器世界的莊嚴、佛的莊嚴、眾生的莊嚴,然後勸你要發願往生。重點就在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那大經呢?大經在講什麼?大經的情節就是:有一天,佛陀看起來特別的莊嚴,阿難看到了心想:哇!佛陀今天怎麼不太一樣,為什麼看起來金光閃閃?佛就告訴他,是因為佛想念其他的佛緣故。然後佛就開始介紹,過去非常久遠以前,有一位法藏菩薩,他發了多大的誓願,為了成就一個最完美的淨土,然後那個誓願的內容是什麼,講了所有四十八願的內容,這些四十八願都已經成就了,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前面的內容大致是這樣子。

 

這個部分跟小經講的有點類似對不對?小經是佛陀沒有人問他,就主動向舍利弗講,有一個極樂世界如何如何,而大經是阿難看到佛,覺得佛今天不太一樣,然後問佛是什麼原因。佛就說:因為想起了阿彌陀佛的關係,所以我今天很莊嚴。然後就講極樂世界,也講他是怎麼成就的,其實也是在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及它的成因、他的發願,就是極樂世界是怎麼完成的。到這裡為止,跟小經其實有點像,對不對?

 

然後,不一樣的是,在大經中,阿難做了一個動作,他跟佛說:「世尊!我好想看看阿彌陀佛,我好想看看極樂世界!」然後釋迦牟尼佛就叫他對著西方禮拜,然後極樂世界就出現了,所有的人都看到極樂世界的莊嚴的狀況,在場的人都看到了。然後經中又再一次描述極樂世界的莊嚴的狀況。最後又有一些情節,阿難問佛說,有多少人往生極樂世界,然後佛說有多少,云云。

 

這裡有一個重點就在於,阿難聽完了極樂莊嚴以後,他跟世尊提出一個要求說,世尊,我願見極樂世界、我願見阿彌陀佛,然後佛就幫他,讓大眾都親眼看見。對不對?這個就是大經裡面的情節。

 

世親菩薩對於這一段經文特別有感受,所以他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個就是阿難的話,而世親菩薩再度說了一次,說:「世尊!你講的阿彌陀佛的極樂莊嚴以後,我生起了一個心,就是,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所以我認為他其實是在重複阿難的那個動作。

 

小經裡面不是說,聽聞極樂世界莊嚴的人,「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佛在小經裡面說的。所以小經的意思,其實是告訴讀經的人:「你們聽的人,你們應該要發願,要願生彼國。」而大經裡面多了一個情節,就是阿難聽到了以後,就生起了一個心說:「極樂世界實在太棒了,我要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然後,願見的人就能夠見到。在大經裡面是這樣呈現的。

 

所以世親菩薩從這部經裡面,掌握到一個要義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讓聽聞者,生起願生之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承受了這件事情,他理解了這件事情,因此他也做了這樣的一個表示:「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真正聽懂《阿彌陀經》的人、聽懂《無量壽經》的人,聽到了,就會生起一個願生之心,而做這樣的表達。所以世親菩薩在這一部論裡面,他也是這樣,所以這個第一段,有這樣的一個意思在。所以,我們也應當在聽聞以後要發願。

 

所以你看世親菩薩為什麼用「願生偈」這個詞?願生什麼?願生極樂世界!「願生」,這件事情,是我們去掌握《無量壽經》一個最核心、最核心的精神,它就是《無量壽經》真正的核心。也就是:你要願生,願生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願生有很多種表達方式,願生有很多種修行,這就是這部論裡面所要說明的。所以,「願生」是所有的總持,是《無量壽經》真正的總持。

 

 

 

(二)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

 

在「歸敬頌」之後,<願生偈>接下來的主要內容,基本上分成三段。「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到「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這個在講什麼?講極樂世界的莊嚴。就是「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相。「觀彼世界相」,就是講那個世界是怎麼樣的。這是第一段。接下來,「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這是第二段。第二段是在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大寶王,就是佛。接下來第三段,「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到「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這裡面有四小段,講的都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

 

最後的「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是迴向偈。「我作論說偈」的目的,其實是「願見彌陀佛」,然後希望所有眾生都跟我一樣「往生安樂國」。就是說,我做這部論的目的,我的功德迴向給我自己往生安樂國,而且所有的眾生跟我一起往生安樂國。這是他的迴向。

 

我現在就是把它的三大段先點出來。點出來之後,我們再來看。

 

所以<願生偈>的主要內容其實是在講極樂世界的世界的莊嚴,又叫作依正莊嚴。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觀彼世界相」,世界是什麼呢?世界的狀況是怎麼樣的呢?第一句就說「勝過三界道」。是什麼「勝過三界道」?就是清淨,極樂世界是清淨的。

 

什麼叫「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那什麼叫作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佛教的世界觀是這樣,如果用眾生來分類的話,就是說我們人類是欲界眾生,畜牲道也是欲界眾生,然後有一種比較低級的天,也是欲界。欲界的特性是什麼?欲界的特性就是有男女相。有一些天界有男仙、女仙,男神仙、女神仙。欲界其實就是有男女相,然後又透過男女相的結合而產生下一代的,叫作欲界眾生。而色界的眾生他們已經沒有男女之欲,沒有男女相,可是他們對於形體還有執著,所以他們有形體。我們欲界眾生就是對於男女有一種執著,所以我們有男女相,也因為這樣而投生。就是所有的欲界眾生生到這個世界,是因為對於欲有染著而生的。

 

而色界的眾生雖然脫離了對男女相的執取,卻還有另外一種執著,就是對形體存在的執著,所以他叫作色界眾生。色界眾生是梵天。梵天是什麼?梵的意思是清淨,清淨的天。他已經脫離了對欲、男女之欲的執著。一個眾生他如果脫離男女之欲的話,他就不再有散亂,他會達到禪定。他是初禪以上,他的心念是恆定的。他沒有散亂,他的存在狀態就是一個清淨的狀態。可是他對物質存在,還有一種覺得要存在,要有形體的存在。

 

無色界是什麼?它就是捨棄對於形體的執著,而有更深的定的一種眾生的存在。他對心識的存在還有一種執著,所以它變成一種純粹精神性的存在,叫作無色界。那是一種非常非常深的定的一種眾生。對於心識的執著,就是說他認為那個心就是他自己。色界就是執取這個肉體就是我。

 

而「超過三界道」的意思是,他對於三界的存在全部都知道,就是空無相,也就是佛陀所證悟的,是那一個超越三界的,全然無我的,完全沒有執著的狀態。

 

所以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就是超越三界的清淨的存在。所以極樂世界不是天界,雖然他顯現為有天、有人,可是其實它是超越三界的。它是什麼?它其實就是解脫的當體,涅槃的當體,所以才叫作超過三界道。它是一個全然清淨的世界,它沒有任何的染著,它連無色界的染著都沒有。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接下來講極樂世界的「量」是什麼?「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說它是非常、非常的廣大。廣大到什麼程度?沒有邊界。它的體性是清淨的,它的量體是無限的廣大,跟虛空一樣的大。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接下來再講它的另外一種性質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從八正道,簡單講就是從無漏的戒定慧,即八正道來的。「大慈悲」,就是佛菩薩的大慈悲心。「出世善根生」,也就是說它是從無漏的善根而出生的。《無量壽經》說,極樂世界是怎麼成的?極樂世界是從阿彌陀佛的大願心而來的。大願心之後,他有長時劫修行的功德,對不對?所以簡單來講,它是從修行而成的。極樂世界是解脫的,就是解脫的當體;而這個解脫的當體是從修行跟大慈悲而來的。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然後接下來講它的形相,就是樣子。它的樣子是什麼?「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它是一個像鏡子,又像日輪、像月輪一樣的一個光明體,這就是對它的形相一種描述。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然後接下來說它「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是講它另外一種體性,就是說,它除了是一個光明的東西之外,而且他這個裡面具備所有寶貝的性質,然後非常非常的美麗。《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由七寶所成,如金、銀、琉璃,車磲…。它具備具足這一種珍寶性,就是它很漂亮、很漂亮。

 

 

 

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

 

然後「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就是講它的光明,講它的妙色,它的顏色很漂亮。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接下來講極樂世界的觸覺。講觸覺,舉一個例子就是其中的「寶性功德草」,它那裡面的草,其實具有寶性,就是說具有珠寶性質的。「柔軟左右旋」,意思說它那個草是很柔軟的。然後「觸者生勝樂」,摸起來就會很快樂。「過迦旃鄰陀」。這個迦旃鄰陀,牠是一種印度的一種鳥,也有人叫迦陵頻伽迦陵頻伽在《阿彌陀經》裡面有提到。這種鳥,印度人會把牠的毛拿來做衣服,是印度最高級的一種衣服。聽說那種鳥毛的衣服,那個羽絨衣,印度人穿起來、摸起來就覺得很舒服、很舒服。所以它是印度人覺得觸覺上最舒服的一種東西。這裡的表達就是,極樂世界的東西,連那個草摸起來,都比羽絨衣還要讓你產生快樂。這個在講什麼?就是它的珍寶性和它讓你產生的快樂性,就是一切都讓你快樂得不得了!連觸覺上也快樂得不得了!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寶華千萬種」,接下來這一段是講它的水。極樂世界的水池裡有很多種的花,有各種不同的寶花。「彌覆池流泉」,有很多漂亮的池水,滿滿的。「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那個風吹來,吹在水上,會讓花動來動去,很美麗,這是講它的水。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接下來講它的陸地。它的陸地上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簡單來講,就是有很多的豪宅,而且很多的樹木,這些樹木都很漂亮,很多寶欄圍繞的公園,這是極盡我們所想像的,陸地的豪華、舒適、美麗,這是它的陸地。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接下來講它的天空,它的天空有「無量寶交絡」,天空不是只有雲而已,還有很多種很漂亮的東西交纏在那邊。然後「羅網遍虛空」,我們看到它的天空不是只有白雲、黑雲而已,是很漂亮的,是寶這樣子。除此之外,它的聲音除了風聲之外,還有種種鈴聲響,會宣吐妙法音,就像是風聲、雨聲、讀書聲,可是極樂世界是種種鈴聲,有音樂性。簡單來講,他們的天空,沒有像我們的天空那麼單調,就是很漂亮,還有好聽的聲音,簡單來講,天空裡面飛的東西也是寶就對了。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接下來,這個天空還會下雨,天上掉下東西來叫作「雨」。會掉下什麼?掉下很漂亮的衣服,「雨華衣莊嚴」,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衣服不是自己織布,是天上掉下來的,叫「雨華衣莊嚴。然後「無量香普熏」,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東西都很香。「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這個在講他們的自然環境。這是什麼意思?不虞匱乏的世界!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除了自然環境之外,極樂世界還有什麼?還有一種光明叫作「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這其實是在講極樂世界有佛。極樂世界除了自然環境很好之外,其實是有佛的智慧在那裡。佛的智慧就像太陽一樣,能夠把所有的黑暗都除去。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然後,佛的「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就是佛說法的聲音,是遍一切處的,所有人都可以聽得到的。然後,這裡面有一個「正覺」的佛,就是阿彌陀佛。「法王善住持」,就是極樂世界除了那一個環境很棒、很漂亮,很滿足,很多珍寶以外,還有一個佛在那裡,還有一個法王善住持。

 

所以各位可以看到他在講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的時候,就把「正報」講進去了,到後面再把「正報」再講一遍。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然後「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就是說,佛還有他的徒眾,這些徒眾是從蓮花化生的,所以叫「淨華眾」,是「正覺華化生」的。他是佛陀的正覺之花所化生的,就是蓮花所化生的。為什麼叫「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意思是說,這一些花其實是透過佛的本願力,佛的功德力而成就的,所以他叫作「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是依照佛的願而生的,是這個意思。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然後,這一些徒眾「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這裡所有的眾生都喜歡佛法,以禪悅為食,每天都在禪定當中。在佛教裡面講,眾生需要「食」,需要食物去維繫他的生命;一般的眾生就是需要吃食物,慧命其實是需要三昧來維繫,所以三昧也是一種「食」。我們要不斷的補充這個東西。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就是喜歡佛法的味道,喜歡佛法,然後他們經常補充的就是三昧,也就是禪定。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然後,他們這些人「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些眾生沒有身的煩惱,也沒有心的煩惱,他們的樂是沒有停止的,在飽受快樂。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然後,這些人他們是「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就是說他們這些眾生備受美譽,完全沒有不好聽的名聲:沒有女人,也沒有殘障,「根缺」就是殘障,也沒有小乘。他的意思是說,在極樂世界裡面的眾生,全部都是大乘菩薩。這一段經文的意思,並沒有說女人不能生極樂世界。不是!他是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沒有殘障、也沒有小乘,可是他並不是說女人、殘障跟小乘人,不能生,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生了以後,就不再是女人,不再是根缺,不再是二乘。意思是這樣。不要誤解喔!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然後最後一段,「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所有的眾生,他們心裡面所想要的,都會得到滿足。這是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裡面的所有的眾生,他心裡面所想要的,都會得到滿足。這就是講他那個極樂世界的總括而言就是這樣子。所以眾生想要什麼?想要美麗的,想要快樂的,想要解脫的,想要大乘的,在這個極樂世界裡面都滿足了。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然後接下來,他的總結就是「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所以他這邊有一個小小的結論。這是講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的部分。

 

 

 

(三)極樂世界的佛莊嚴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無量大寶王」,當然就是阿彌陀佛。

 

「微妙淨華台」的意思是說,佛所坐的那個台子,是清淨的花,清淨的蓮花所成的,就是說,他是在蓮花上面。

 

我們這個娑娑世界,佛會不會坐在蓮花上?我們這個世界,佛是坐在哪裡?在《金剛經》裡面,佛出去托缽回來,敷座而坐他坐在什麼上面?坐在蒲團上。他不會坐在蓮花上,對不對?因為坐在蓮花上,一坐就垮了,對不對?釋迦佛成道時,金剛座其實是草,有人叫吉祥草。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有人布施很好的草給他,就鋪著,然後他坐在菩提樹下思惟緣起,對不對?所以他不是坐在蓮花上。

 

可是極樂世界不是,極樂世界的佛是坐在蓮花上的。這代表什麼?那是一種象徵。印順導師的註解裡面有講,蓮花象徵什麼?蓮花象徵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什麼?我們的心是從污穢的泥當中生出來的清淨的東西。蓮花就是在污泥當中生出來,而清淨、潔淨、芬芳。我們的心的修行,就是從污穢的,從眾生的煩惱當中,經過修行而生出來的清淨的東西。所以極樂世界的佛坐在蓮花上的意思是說,他是從心的修煉而來的。極樂世界的佛坐在蓮花上是一種象徵,是一種象徵,這是印順導師的解釋。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就先講到這邊。

 

 

 

問:「根缺」是什麼?

 

答:佛教裡面講「根」,有五根,還有男根、女根。「根」就是器官的意思。「根缺」就是說器官有所殘缺。比如說你沒有眼根,你就是瞎子,對不對?有些人斷手斷腳,那也叫根缺,也就是殘障。

 

佛經裡面還有講的就是沒有男根、女根,就是男人沒有性器官的,就是類似太監。這在佛經裡面認為是惡報。

 

佛經裡也說女人是惡報。在古印度的社會之下,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女人是惡報。其中舉了很多例子,比如說女人懷孕很痛苦之類的,或是說女人會有月經,很痛苦。其實我們不曉得到底有沒有痛苦,聽說懷孕很痛苦。可是男人也有男人的痛苦,不是嗎?其實我認為沒有女人的世界,就沒有男人。不可能說這個世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這是什麼世界?不可能。說淨土沒有女人,就代表沒有性別的意思。

 

他這樣的說法,當然裡面有一種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簡單來講,就是被一絲一毫的認為不好的東西,極樂世界都沒有。包含女人這麼好的東西,可是她有一點點不好,極樂世界也沒有。可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女人通常比男人好。

 

今天講的,大家還可以了解嗎?這一段講極樂世界的重點,在於「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然後它是一個「正道大慈悲,具足善根性」,接下來就是「具足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很漂亮的,然後很莊嚴的,然後是大乘的,就是說,所有的美好和涅槃結合在一起。

 

涅槃其實是沒有好、沒有壞的。無所謂好、無所謂壞,叫作涅槃。可是,這個極樂世界很特別,它是涅槃,可是裡面就是很好。它其實在講一個什麼道理,你知道嗎?它在講,其實在涅槃的世界裡面的人,因為他沒有好,也沒有不好,所以一切都很好。它的這個好是超越了好壞的好,而且超越了好壞的好,比那個世間的好,還要更好。

 

在原始佛典裡面有講過一段故事。世尊在外遊行,有一天晚上,住在一個地方,很黑、很黑,風吹得很冷、很冷。另外一個出家人碰到他,他覺得這個地方好苦、好苦,可是佛陀跟他說:「我很快樂!」。這跟上師說那一句話一樣:「我很高興!」「我了無遺憾,世界也了無遺憾」。所以一個解脫的人,寒風吹來,對他而言也是快樂的,知道嗎?他是現量的,是內證的。

 

它在這邊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講佛的世界裡面,好也好,不好也好,都非常好。所以這裡的地板也是「黃金為地」,他其實在講這個意思。不懂的人就覺得說:「哇!好富有!」其實,滿足的人最富有,超越貧富的人最富有。他其實是這個意思。這個當然是要有內證,不是故意強作主張的。他是確確實實覺得這樣的。當然除了表達自內證的世界之外,他也有一種宗教性的表達,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讓人覺得很嚮往,有一種化世俗的意思。

 

好!接下來,我們下禮拜再說好了。今天就結束了。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