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陳文珊老師之邀寫的稿子。寫完之後,傳來美國總統obama格殺基地組織領導人osama而舉世歡慶,更加使人禮敬佛陀教導之可貴。

報復或修復:佛教對於兩種正義的反思

在犯罪學領域提出的「修復式正義」的策略,是相對於過去的「報復式正義」而提出的。佛教的三世因果的信仰,《長阿含.宿經》表述為:「有他世、有更生、有惡善報」;「有惡善報」這一命題,似乎隱含著「報復式正義」所採用的邏輯。但是,在《八大人覺經》敘述的覺悟者持守的信念中,又有「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一類比較符應於「修復式正義」的觀念。這兩種邏輯在佛教教義中如何思考,是一個可以辨明的課題。

「有善惡報」在佛經中表述為客觀的律則,如《長阿含.弊宿經》說:「諸有殺生.盜竊.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邪見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換言之,惡行引致苦報。

在佛教的地獄說中,前世加諸別人的種種血腥惡行,會一再地回到自己的身上,直到報盡才能離開。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其中的邏輯是報復式的。如《佛說立世阿毗曇論》說,以屠宰、狩獵、劊子手等殺生為業的人,死後生於大巷地獄,不斷經歷被人宰殺的痛苦:「是中罪人,或時仰眠,或時覆眠,或置中,鐵杵舂擣。或有罪人,從至頸,分分斬斫。或有罪人,褫皮布地,還割其肉,以積皮上。……乃至惡業受報未盡,求死不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佛說立世阿毗曇論》所說地獄中的第一個「更生地獄」,卻是彼此結怨報復的人投生的。在這個地獄中,一切皆鐵,晝夜燒然。其中的罪人,不但有獄卒不斷的砍殺他們,讓他們痛苦的暫時死去,被獄卒擲去之後,冷風吹之還活;而且這些罪人復活之後,自己的手爪又堅利如劍,與其同類互起怨心,回憶過去的仇怨,又互相砍殺。「是地獄人受如此相害上上品苦,難可堪忍,極堅極強,最為痛辣,乃至惡業受用未盡,求死不得。

由此可見,佛教地獄說中呈現的「報復」具有雙重性:一是前生的惡業會以來世的地獄之苦作為報復,二是自己執行報復的卻會受地獄之苦。因此,可以簡要地說,佛教相信「報應」但是不主張「報復」。

人與人之間的仇怨相征、矛盾衝突如何化解?《起世因本經》說到帝釋天與阿修羅經常彼此爭,佛陀本生為帝釋天王時,向阿修羅王要求比賽智慧來決勝負。阿修羅王的立論是:智者應該好好的打擊愚蠢的人,以結束其愚昧。帝釋天則回應以:「我明見此事,不欲共癡同。愚者自起瞋,智者誰與諍?阿修羅王同意帝釋所說,但是認為智者的忍讓,會被以為是畏懼。帝釋又回應說:忍讓,能夠自己與對方都能離於畏懼,這才是彼此都有利益的作法。愚者只有愚痴之力,智者的忍力才能達到真正的勝利。隨後,他們得到的共識是:帝釋的立論能夠在生死輪迴中,患厭生死,遠離生死,成就正覺,得證涅槃;而阿修羅的立論,只能增進仇怨,長養生死,貪著諸欲,無求寂靜寂滅之行,因此帝釋得勝。

《起世因本經鬪戰品》的這則本生故事,喻示的是,在生死輪迴中,彼此仇怨報復,是愚者相互傷害,以致不斷輪迴受苦報的原因;而不與愚者同一見識,而以忍力謀求彼此皆得利益,乃是離於輪迴之苦的契機。

「報復式正義」是客觀的律則,是人應當敬畏,而使自己遠離於惡;以忍讓求自他互利為目標的「修復式正義」,則是智者的抉擇。它事實也是敬畏「報復式正義」這一客觀律則的結果。

據聞基督宗教也有「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的教訓。這個意思與佛教的對於「報復或修復」的思維,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類比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