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段時間,因為印尼華裔基督教牧師唐崇榮先生,在馬來西亞的佈道大會的宣傳品中,有些字句令當地的佛教徒感覺刺眼,而興起是否向唐牧師抗議的討論。譚文信居士把電郵寄來,我基於與文信中素有交流之誼,也發表了一些看法,此即五月三日在本部落格發表的「佛陀是罪人?耶穌是人又是神?淺論馬來西亞佛友之疑問」一文。隨又蒙文信兄把馬來西亞佛教界各方關於此事的各種討論的郵件往返,隨時寄給筆者閱讀。其中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元,反映了大馬佛教徒的宗教熱誠、團結、溝通與活力,遠為台灣佛教界所不及,不免心生敬佩也。

      筆者於這場討論中,原為局外人,僅提供一些局外人的看法,並高度欣賞大馬佛教徒的表現。最近讀到在討論中,南洋商報佛學版兼基督教版編輯黎家響先生的信,頗有感觸,因此又提筆寫下了以下的回信:

文信:
    我看到家響的信有點感觸。台灣現在各宗教之間比較和諧的關係,和各宗教領袖之間的交往和善意是有關的。而這個局面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讀過印順法師和基督教論戰的文章,應該可以想見當時的台灣,也是在基督教徒挾著宋美齡的威勢,興起對傳統宗教挑戰式的傳教策略,因而產生相互攻擊的那一段歷史。這一段歷史,如今回顧起來,某種程度都會讓基督徒和佛教徒都有點臉紅吧?
    但是台灣是怎樣從那種狀況走到今天的情況,我覺得和台灣天主教會,基於梵二大公會議之後,有意識的提倡宗教交談、宗教善意的交流有關。尤其是法國籍的耶穌會士馬天賜神父,幾十年來,一直以向各宗教學習謙虛的態度,廣泛的結交各宗教人士,並且邀請各宗教領袖組織宗教和平協進會,來推動宗教對話與交流,馬神父的誠意和慈悲,對於台灣的宗教和諧應該起著很大的作用。
    一般來說,宗教徒基於傳統的態度,對於外教都不太交往,但是宗教交談與善意的相互了解,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宗教徒必要的修養之一了。唐崇榮牧師在傳教時流露出來的言論,不經意的貶低其他宗教只證明他是一個不入流的現代宗教徒而已。具有現代意識的佛教徒,採取的策略,應該不是同樣用傳統的護教態度去與他作「意氣之爭」,而是發揮佛教寬容、慈悲、無諍的精神,憐憫他的無知。在行動上,我覺得與其找唐崇榮言種唯我獨尊之流爭論,不如發心,聯合大馬具有宗教和諧意識的宗教領袖,共同來推進貴國各宗教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對於此事,天主教會是具有特別的使命的。而基督教的普世教會協會可能也有類似的態度,而在台灣,路德派的信義神學院也頗致力於此,我不知道在大馬是否也是如此。在台灣的伊斯蘭,也非常努力回應宗教和諧的努力,一貫道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宗教之間的衝突,如果有偶發事件,也很快就會消弭。在台灣的境遇下,貶低其他宗教的言論並不是不存在,只是沒有人會去重視或在意,因為那些應該是被視為個別人可笑的無知之舉,上不了檯面,所以也不會引起任何爭論。我想,台灣的情況應該是這樣。(大馬的宗教界似乎也可以從比較具有宗教和諧意識的開始。)
    我剛才參加過信義神學院舉辦的宗教對話研討會。我覺得,與不同宗教的人交流,對於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助益。在這當中,我們要學會的是聽異教人士說話,要懂得穿透言語,體會他背後的語意。要有「得意忘言」的工夫。說真的,從這裡來看,唐崇榮牧師的言論或許刺耳,但他的語意並不太差,因為他肯定各宗教領袖都是最偉大的嘛!他的問題在於他沒有現代宗教徒應有的意識,而這一點說起來,也並不是什麼大惡。與這樣的人計較,不如好好去促進各宗教之間的和諧,創造一個環境,讓唐牧師以後再講類似的話時,自己竟然不好意思起來,這才是善哉善哉吧!


金柯敬上

 

 

附黎家響先生信中的一段文字:

 

我個人對溫金柯的文章也很認同,覺得他在事理上的解析非常有見地。不過我認爲需在“國情”上做考量,因他所處的國度相對是開放的,各宗教都有很大的對話平臺,不像國內,尤其在東馬基督教對佛教是蠻不友善的。我個人認同捷宇的看法,回應有其必要。其實所謂的“回應”也不是什麽“激烈”的抗議。只是在電話關心受傷害(弱勢)的詩巫佛友和向有關教會反應,佛青在各大宗教理事會也經常與基督教高層有接觸,向他們表達看法應不太困難。

 

 

又附:譚文信居士在這場討論中的一篇文章:「與所有詩巫佛教徒分享的一封信」。這封信中的內容,令筆者十分敬佩與認同。

 

各位佛友,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正在議論坊間廣傳的一份布道會宣傳單,由于部分宣傳內容有貶低佛教教主之嫌,功德圓滿的佛陀竟然被說成罪人,凡是佛弟子聽到這種言論都會有如三百矛刺心的難過感受。這是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的一種心情。

      至于我們這邊收到該傳單時,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感受呢?坦白說,是又喜又憂的複雜情緒!

      喜是因爲和基督有緣的人將會聽到福音,因而信主得救,成爲一個善良的人,進而爲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盡一分心力。這是所有愛好和平的高級宗教都會進行的社會關懷!

      但讓我們擔憂的是,因爲宣傳單的一些攻擊他教的字眼,導致福音布道尚未開始,就已大傷人心,鬧得滿城風雨,造成宗教之間産生不和諧。而許多愛好和平的基督徒也會無辜被拖下水,因而內心感到不安。

      作爲佛教徒的我們,當然有責任和義務去護持正法,畢竟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是推動我們以慈悲心去從事護教的動力。爲了護教,我們必須采取各種行動,乃至非常手段,以達至護持佛教的效果,但前提還是要有慈悲心,而不是瞋恨心。

      法句經說得好:世間的怨恨無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

      著名的阿育王是古印度一位學佛的國王。他曾經派遣佛法宣揚者到世界各地傳播佛陀和平的信息。在他所竪立的石碑上,都刻有佛陀教導和他個人的忠告。其中的石碑第十二寫道:

      「一個人不應只敬仰自己的宗教而批評他人的宗教。反之,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也必須尊敬他人的信仰。因爲這樣才能助長他本身宗教的壯大,同時也替其他宗教做了好事。不然的話,相反的局面將會是害人害己的。誰人若只尊敬自身的信仰而蔑視別人的宗教,或一心只顧及發揚本身的宗教,這將會令他自己的宗教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各宗教間和諧共處才會達到自利利他的效果,且讓我們放開胸懷,聆聽他人所傳播的教理。

      以上的勸示在耶穌基督誕生的250年前,就被宣揚了,阿育王的言行充分顯示了佛陀的智慧光芒,至今依然值得各教人士去思考和實踐!

      如果再參考泰國高僧佛使比丘教導我們如何對待朋友的話語,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領悟:

對待朋友的心意必須如此

o    他是我們共同在輪迴中的朋友

o    他和我們一樣被煩惱所主宰,一定會有犯錯的時候。

o    他有權跟隨著自己的喜愛來執取某種價值觀

o    他有權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宗教

o    他有權在適合的情况下,得到我們的諒解。

 

      佛使比丘其實是提出了25種對待朋友的心意。我們這裏只引用了其中5種心意而已。佛使比丘在總結時說,若我們如此思維,大家就不會有任何爭執

      我們覺得身爲佛教徒當然要護持正法,而不是忍聲吞氣,任人謗佛。但當我們在進行護教的工作時,一定也要保持學佛的心態,也就是要有慈悲心,把對方當朋友,至少也要當對方是人(而不是敵人)來看待,否則長期以一種敵我分明、勢不兩立的心態來面對其他宗教的挑戰,只會火上加油,根本無助于事情的圓滿解决。

      如果我們表現了一種學佛者的氣度,好言相勸對方收回不當言論,對方能接受當然最好,如果對方因爲無明而變本加厲,就只是顯示對方欠缺理智和溝通的能力了。我們覺得這總比彼此隔空叫駡或潑婦駡街來得好。畢竟社會大衆的眼睛是雪亮的!(譚文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