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寫一篇論文,準備參加中華信義神學院主辦的宗教交談論文發表會。我的主題當然是佛教的皈依觀。這是論文中的一段。

        在佛教的經典中,並不缺乏關於佛教徒如何從發現其危機,然後有機會與佛陀或其弟子互動,從而產生皈信之過程這一類的敘述。

        如長者子耶舍,身為富家子,卻厭倦五欲滿足的生活,在焦慮的探尋中遇見佛陀,而在聽聞說法後悟道證果並出家[1];婆羅門婦女婆私吒,因為所生的六個兒子相續早夭,因思念孩子而發狂,裸身四處行走,無意間走到僧團的住處,遇見佛陀為其說法而解脫,其後,所生的第七個孩子也死了,卻能坦然面對[2]鴦崛魔羅被邪見所惑,成為連續殺人凶犯,佛陀特地前往降伏並使其悔改出家成道[3];耽於飲酒作樂的郁伽長者,在酒醉後遇見佛陀,被佛陀的光明寂靜所吸引,聽聞說法而皈信[4],都是典型的例子。

        當然也有向來就以追求宗教真理為終身的志願,已經身為宗教團體領袖,在聽聞佛陀說法後,不但自己歸信,也介紹朋友或帶著弟子歸依佛陀的,如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大迦葉等都是。

        這一類的故事,散在佛教的經律中,形成了佛教徒的「皈依列傳」。這些敘事多半會強調他們遇見佛陀時,被佛的光明、寂靜、慈悲、智慧所攝受,而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依怙主。在佛教的皈依故事中,佛陀可說是焦點中的焦點。如果說,耶穌是基督教信仰中的「萬世巨星」,那麼佛陀就是佛教信仰中的「萬世巨星」,祂永遠吸引著信佛人的眼光。

      對於散在不同的經律中的這一類的故事。在《大涅槃經》卷19中有一段這樣的整理:

 

如來不但獨為豪貴之人跋提迦王而演說法,亦為下賤優波離等;不獨偏受須達多阿那邠坻所奉飯食,亦受貧人須達多食;不但獨為舍利弗等利根說法,亦為鈍根周梨槃特;不但獨聽大迦葉等無貪之性出家求道,亦聽大貪難陀出家;不但獨聽煩惱薄者優樓頻螺迦葉等出家求道,亦聽煩惱深厚造重罪者波斯匿王弟優陀耶出家求道;不以莎草恭敬供養拔其瞋根、鴦崛魔羅惡心欲害捨而不救;不但獨為有智男子而演說法,亦為極愚判合智者女人說法;不但獨令出家之人得四道果,亦令在家得三道果;不但獨為富多羅等捨諸怱務閑寂思惟而說法要,亦為頻婆娑羅王等統領國事理王務者而說法要;不但獨為斷酒之人,亦為耽酒郁伽長者荒醉者說;不但獨為入禪定者離婆多等,亦為喪子亂心婆羅門女婆私吒說;不但獨為己之弟子,亦為外道尼乾子說;不但獨為盛壯之年二十五者,亦為衰老八十者說;不但獨為根熟之人,亦為善根未熟者說;不但獨為末利夫人,亦為婬女蓮花女說;不但獨受波斯匿王上饌甘味,亦受長者尸利毱多雜毒之食。(大正12.479a

換言之,在這些佛教經典中廣泛流傳的各種皈依的故事中,這裡強調的是佛陀對於眾生平等無二的攝受,以及不同根機的人同樣皈依於佛教。也就是說,佛教不僅是為聰明利根的上智者所說的,也為愚昧鈍根的下愚者而說。

 

 


[1] 《五分律》卷15,大正22105b

[2] 《雜阿含經》卷44,第1178經,大正2317b。。

[3] 《別譯雜阿含經》卷1,大正2378b

[4] 《中阿含經》卷9,大正1479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