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馬來西亞發生了穆斯林禁止基督徒使用「阿拉」指稱上帝的暴力事件。讀新聞時,覺得頗為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今日讀馬來西亞作家周澤南先生的部落格刊出此文,知其來龍去脈。謹轉貼於此,以和同好們分享。

原出處http://mayashanti5282046.wordpress.com/

周澤南:以後不准你們叫母親作「媽媽」

如果有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從此刻開始不允許你喊母親作“媽媽”,只能叫你不曾使用的“媽咪”或“娘”或IBU,你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誇張,無禮,霸道。除非你受到暴力威脅,要不然你還是會在私底下,用自己最熟悉,親密的詞彙,呼喚你的媽媽作“媽媽”。

在要步入先進國的馬來西亞,只不過為了一個名詞,那些不諳世界宗教源流的暴徒焚燒,破壞教堂,恐嚇向使用“阿拉”名稱的非穆斯林拋擲炸彈。只不過因為一個名詞,那些自以為博學和具備威權的10個州屬,決定執行《控制及限制非回教宗教發展法令》,禁止各自州屬的非回教徒使用“阿拉”字眼。前者是使用個人暴力的非法暴徒,後者則是使用國家機器合法暴力來剝奪宗教自由的賭徒和匪徒。說他們是賭徒,因為賠上的不僅是國際形象和旅遊收入,而是獨立建國以來培養的族群和諧,信任和諒解。

這些對“阿拉”或者阿拉名稱狂熱的人是太虔誠還是太幼稚?是對宗教深思熟慮還是形式主義?回答上述問題,恐怕才是宗教對話優先要處理和辯論的問題。

全世界各種語言詞彙的產生不外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詞彙的產生沒有特殊原因,動機或典故,純粹屬於約定俗成之物。例如把上帝叫GOD,把狗叫DOG,把廚房叫Kitchen,將雞稱為Chicken。特別是屬於拼音文字的語言,許多詞彙只是根據特定的聲音拼成,例如把媽媽叫mama, mother, mum, mummy;這些對母親的不同稱呼被人類賦予了有親疏差別的意義,例如mother顯得尊敬,mama很一般,mummy則充滿了撒嬌的味道。然而,什麼原因規定母親要這樣叫,實際上只不過是大家隨性約定的產物。第二種情況,詞彙的產生有一定的典故;可能和一個事件有關,或者詞彙含有所指事物的性質,例如漢字的“山”正是山丘的象形。

當各種族群之間有了接觸,由於沒有共同語言或者共同語的詞彙不夠用,為了避免雞同鴨講的情況,出現了借詞現象。所謂借詞,就是向其他語言借用自己的語言原本沒有的詞彙。所以,古時候的馬來世界向印度的印地文和梵文借用了大量的詞彙,例如suka, rasa, raja。15世紀麻六甲王朝興起時,向葡萄牙借了almari, sepatu, gereja等詞彙。19世紀末,向大量從福建地區湧入的華人借用了mi, the, bak chang, sabun等等詞彙。

這麼久以來,印度人沒有禁止馬來人使用他們的suka, rasa, raja;葡萄牙人沒有指責馬來話中含有almari, sepatu, gereja,是對廚房,拖鞋,天主教教堂的詆毀或不敬。福建人更樂於讓馬來人大量使用他們的mi, the, bak chang, sabun等等詞彙。同樣的,在東馬的原住民自從信奉了基督教或天主教,由於自己的母語裡面沒有對上帝的詞彙,所以跟馬來語借了“阿拉”來稱呼他們的上帝。當時的馬來人或者回教徒很大方,沒有人反對。

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一些回教徒或回教機構要開始反對?為什麼非回教徒使用“阿拉”來表述他們的“上帝”會詆毀了回教,阿拉或者回教徒本身?這樣的指責究竟具備什麼邏輯?恐怕只能說,只有非理性的感情用事,而毫無邏輯可言。

別人用“我們”的詞彙(即阿拉)來指稱他們的上帝,第一,說明“我們”的語言詞彙比較豐富,文化比較悠久,應該高興才是。這個原本源自阿拉伯詞源的“阿拉”又不是“我們”的專利,更不是“我們”的創造,憑什麼禁止別人使用?如果別人用阿拉,上帝,神來指稱不潔之物如馬桶,拖鞋,衛生紙,說別人詆毀了阿拉,上帝,神,還勉強說得過去。人家用這個名稱來指稱他們最尊敬的上帝,怎能算詆毀呢?

潮州人崇拜一個叫“玄天上帝”的神明,海南人崇拜一個叫“天上聖母”的海神媽祖林默,從來沒聽過基督教徒或基督教組織出來抗議,指正潮州人不得盜用“他們”的“上帝”,也不曾聽過天主教徒反對海南人也把他們的鄉土神喚作“聖母”。我最近還看到一個中年人,把“佛陀神醫”的稱號穿在自己身上,我也沒有看到佛教徒把他的衣服剝掉。

如果這個國家的人民繼續那麼愚昧,以後小心使用名稱為是;不要把你的孩子叫做“阿昌”、“國昌”等和“上蒼”的“蒼”諧音的名字,唱歌時也最好把歌詞唱完,千萬不要充數般的用“啦,啦,啦… …”帶過去。因為據稱這個名詞很神聖,屬於特有的族群,他們的不允許等於來自上蒼的命令,雖然這些人的價值觀和修養其實離上帝/上蒼/神或者任何添加了價值的名稱很遠很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