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馬來西亞佛友的來信,提到:「中國之行,其實滿傷感的,佛教聖地已變旅游勝地,我只能在西湖的新華書店買到像樣的佛書。」又說:「您的新部落格我有去看了,很喜歡。但我不禁好奇的想請教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總覺得佛少了神那種的位格,因此很難産生martin buber所提的那種“我和你”的親切感,念佛往往只被看成是“法門”而已,也難怪我們很少向佛禱告。

我寫了回信如下:

      我去中國看當地佛教的情況,大抵也是如此。中國的佛教面臨非常大的危機,只是人們很少去談,也不去面對。


      關於基督教的上帝之位格,我最近一段時間比較多的接觸,反而覺得那裡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就是難免因此太過具象化,而把上帝「偶像化」,也就是失去其超越性,以想像的上帝(來到眼前、對我說話的上帝),代替上帝(無限)自身。聖經所說的上帝的啟示,可能正是上帝的被扭曲、被替代、被掛一漏萬。不過這種評論只是我的玄想而已,基督徒一定不以為然的。中國文化中,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默想中認識上帝的無言之言,而自知無法全然認識之,可能是比較適切的態度。或者說,是中國文化中採取的態度。


      但是,佛陀又不一樣。佛不是上帝(創造者、無限的存有本身),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者,慈悲、智慧圓滿具足的無量壽者,佛本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從淨土宗的念佛人來說,並不全然只是把念佛當成一個「法門」,而是在念佛、憶佛中,意識到佛是慈悲的救度者,已經為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備足了一切的功德,只等待眾生覺知到這個「事實」,而欣樂於佛的慈悲拔濟。因此,當然信佛人與佛之間,當然有「我與你」的關係。如經上所說:「如母憶子,如子憶母」,親鸞也說:「想了又想,覺得佛只為了救度我一個人,而發了大誓願」(大意如此),都是著名的例子。

 


      當然,淨土信者不一定會像基督徒那樣的禱告,但是我想我們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與佛談心的方式。讚歎佛陀、懺悔自己的罪業、禮拜佛陀、思惟淨土的空寂無相和福樂莊嚴……,應該都是存著「佛一定都知道、都了解」(佛是大通神者,一剎那了知一切眾生心)的信仰而為的。因此這裡當然是一種「我與你」的關係。

      經上說:「若念佛者,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說:「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隆、大勢至薩為其勝友……」大智度論也說,一切菩薩都常行念佛三昧,不離於佛。這些經文都說明了,無論是否淨土行者,大乘佛教徒與佛(法報化三身)有一種經常在一起的信仰。大智度論又說,佛陀寂滅後,仍然在觀察三千大千世界中,哪些眾生的根器是否己經成熟,而會予適切的協助與調教。


      當然,念佛也是一個「法門」。禮拜、讚歎、思惟、觀察、迴向,這都是建立與佛的「我與你」的關係的方式。當然,佛也是一個無盡沈默的聖者。「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告誡是重要的。「見法即見佛」須菩提與蓮華色見佛的故事也是很重要的信息。這是我對您提出來的問題的想法。裡面許多論述細節沒有詳細的展開來談,因為您對佛教熟悉,所以就省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jink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